正文 第八十二章(1 / 3)

一、蠶病的種類和病征

家蠶的病害很多,有真菌、細菌、病毒、原蟲、昆蟲等的病害。在全國各個養蠶地區,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蠶病發生,夏秋蠶期更為普遍而嚴重,直接地影響蠶繭產量和生產成本,為了保證蠶繭豐收和提高生絲原料、繭的質量,因此對於各種蠶病的預防及發生蠶病後應進行的技術處理和藥劑防治等方麵的認識,更顯得需要和迫切,現就發生較普遍的白僵病、軟化病、膿病、微粒子病、蠅蛆病等主要蠶病的病征和預防方法,作一般性的介紹。

1.硬化病

由於病原真菌寄生於蠶體而發病的,其症狀因病原菌種類而異,一般先運動不活潑,後食桑減退,皮膚上出現特有的病斑,而後死亡,起初屍體柔軟而有彈性,再後屍體硬化稱為硬化病(俗稱僵蠶)。蠶蛹、蠶蛾亦有發生。硬化病死亡的蠶,軀體變硬後,在屍體表麵生出無數白色菌絲,使屍體變為白色,而後再在菌絲上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由於病原菌種的不同,分生孢子的顏色亦有種種,有白色者稱白僵病,綠色者稱綠僵病,褐色者稱褐僵病等等數種,一般發生普遍者是白僵病及綠僵病。

(1)白僵病:由白僵菌[學名Botrytisbassiana(Bals)Vuill]寄生所致。白僵菌分生孢子呈卵圓形,無色透明,表麵光滑,大小在1.96~3.64微米,而以2.8~3.1微米為多,此種孢子附於蠶體上,遇著多濕環境和適溫(26~28℃)後,經8~10小時發芽,發芽菅穿入蠶體內寄生繁殖,罹病蠶,初無顯著病症,

病勢逐進則食桑緩慢,運動不活潑,繼而口吐胃液或下痢,在體皮上出現有淡黑色油跡狀病斑。初死體柔軟而帶有彈性,漸因菌絲發育、水分很快減少而硬化,感染本病後的蠶一般在3~7日後斃死。其時間的快慢隨蠶齡和溫度、菌種多少而有區別,蟻蠶最快,得病後大多在一齡眠中不能蛻皮而死,壯蠶較遲;高溫較快,低溫較遲。斃死後1~2日先在氣門、環節間膜等處生出白色菌絲,而後到全體,接著生出白色粉末狀的分生孢子,再行傳染。

(2)綠僵病:由綠僵菌(學名NomuraeaprasinaMaubl)寄生所致。綠僵菌分生孢子,呈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大小為(3.1~4.1)微米×(2.7~3.5)微米,帶綠色透明而表麵平滑。感受本菌寄生後的蠶,初起食欲減退,運動不活潑,體軀瘦小,死後體呈乳白色,環節間出現黑色斑塊,病斑有圓形、橢圓形及不正形者(較其他硬化病病斑大),呈幹燥狀而稍帶凹陷,斃死2~3日,在屍體的環節間膜和氣門處首先生出白色纖毛狀的菌絲,次則全體滿布菌絲,最後生出鮮豔的綠色粉狀的孢子,全體變為綠色而硬化。

2.軟化病

軟化病種類很多,簡言之,凡由細菌寄生於蠶體內而發病死亡、死後屍體變黑而腐爛液化者,統稱之謂軟化病。軟化病病症非常複雜,表現亦各有不同,有縮小蠶、遲發育蠶、空頭蠶(不吃桑葉、胸部充滿胃液呈透明狀),俗稱亮頭子,有下痢蠶(排稀糞或褐色黏液),更因寄生菌種的不同,死後屍體在腐爛過程中表現有種種不同的顏色,最多而常見的為黑色,亦有紅色及其他顏色者。

本病的發生與營養環境和氣象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蠶體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環境和適宜的飼料,使生物體抗病機能減退,病原細菌即在腸中繁殖致病。根據發病速度的快慢,大概可分為急性與慢性軟化病兩種:

急性軟化病,如下痢蠶(五日病)、敗血病(細菌由傷口侵入血液中繁殖致病)。

慢性軟化病,如起縮蠶、縮小蠶、空頭蠶等病症。

3.膿病

膿病病原體是病毒這種病毒有兩種形態:一為濾過態(病毒態),光學顯微鏡所不能見到的,它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沒有適當的環境不易保存毒力(需要低溫幹燥);另一為結晶態(耐久態),在光學顯微鏡中可見其形態為六角形的結晶體,呈淡藍色,直徑2.5~4.38微米,對環境抵抗力很強,可以保存幾年的致病力。

膿病是一種強力的傳染病,不論稚蠶、壯蠶均有發生,受病毒寄生的蠶體內部組織(除消化管外)和血液均被破壞而呈乳白色帶有異味的膿水,故稱膿病。膿病的發生以夏秋蠶期較多,嚴重者可造成極大的減產。

罹病蠶,初無病症表現,病重者在第一齡即不能入眠,皮膚緊張而發光,舉動不安,繼而死亡腐爛,在壯蠶期發病者,舉動狂躁,爬行於蠶邊四周,無靜止時間,最後皮破流出膿汁而死,膿病在各個發育階段都有發生,因而其病症之表現,隨齡期的不同而有差異,可分下列幾種:

(1)不眠蠶:在眠前發病,皮膚緊張而有光澤,不能入眠,食欲停止,最後斃死於蠶座中腐爛。

(2)高節蠶:在催眠期或催熟期前發病者,各環節隆起,食欲大減,體皮帶乳白色,舉動狂躁,爬行於蠶座邊緣,最後皮破裂流出乳白色膿汁(黃繭種黃白色),此症狀在壯蠶中為多。

(3)膿蠶:在五齡盛食期發病者,各環節中間腫脹,體軀顯著肥大,皮膚帶乳白色,徘徊於蠶座之上,繼而皮破泄出乳白色體液而斃,體腐爛而有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