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的推薦下,劉備終於做出了一正確的決定:他放下長輩與皇叔的架子,親自去請這位當時隻有一個“臥龍”稱號卻還沒有任何實際作為的年輕人。三顧茅廬之後,劉備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38回對此有精彩描寫)
就在諸葛亮的草廬之中,兩人之間有過一次日後改變了中國曆史的對話,史稱“隆中對策”(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國》第16、17兩集中對三顧茅廬、隆中對策有精彩分析)這一幕,陳壽在《三國誌》中用3個字記載的很清楚“屏人曰”所以這談話內容如何後來被泄露出來,被陳壽所知,這實在也是一個曆史之謎。
劉備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道“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建功立業。而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情好日密”也引起了身為劉備左膀右臂的關羽、張飛二人的不滿。最終劉備用了一句話堵住了這傳說中是桃園結義的兩位義弟的嘴“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勿複言”
208年1月,司徒趙溫征辟曹操之子曹丕為官。被曹操上表彈劾“選舉不實”趙溫被罷官。
1月,曹操返回鄴城,開鑿玄武池,訓練水師。
春天,黃祖部將甘寧投奔孫權。甘寧本來率僮客800人投奔的是劉表。後見劉表並非明主,便欲往投江東。卻在經過江夏郡夏口時被黃祖阻住道路,不得已留在黃祖帳下長達三年。
有一次,孫權來征討黃祖,黃祖敗走,孫權部下淩操率兵在後急追不舍,被甘寧射殺。黃祖得脫此大難後,對甘寧卻始終不加重用。黃祖的部下蘇飛曾數次推薦甘寧,黃祖始終不聽。最後,蘇飛隻能向黃祖推薦,讓甘寧擔任邾縣縣長。甘寧也就此得以脫身入吳。由周瑜、呂蒙等人引見,拜見孫權。
一見到孫權,甘寧便建議孫權出兵討伐黃祖,占領江夏郡。之後再進取荊州及巴蜀之地。張昭認為現在應當治理內政,不宜出兵。被甘寧駁斥“國家以蕭何之重任托付於您,君卻隻知自守,這對得起國家嗎”孫權聽後,當即給甘寧倒了一杯酒“征伐黃祖之事,就如此酒,我決定將此事全權交你負責了。你不用管張長史如何去說”
孫權發大兵西征黃祖。黃祖以兩艘蒙衝大船挾守沔口要隘,以拚閭大絏係石為矴,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使吳軍不得進前。最後是董襲、淩統二人各率敢死隊百人,每人都身被重鎧,執刀乘船,突入蒙衝戰艦之中。董襲親自砍斷兩條纜索,蒙衝戰艦少了固定,被水流衝走,吳兵這才得以繼續進軍。
黃祖命陳就率水軍前來接戰,被吳軍前鋒呂蒙當場梟首。吳軍將士乘勝水陸並進,攻下江夏城,俘虜男女數萬人,並屠其城。黃祖脫身逃走,被馮則追上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