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勒斯與我的複婚,很低調,沒有舉行婚宴。
複婚之後,我搬到馬塞勒斯家,但每月仍有一半時間住在菲利普斯家。
克勞迪婭讓我更清晰地意識到,必須確保對蓋烏斯的控製力。他是我一切計劃的關鍵。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在一起,以維持穩定關係。
令我較為放心的是,他沒有再與克勞迪婭見麵,兩人隻是保持著書信往來,並不頻繁。我悄悄翻看過他們的信件,隻是一些禮貌的問候和討論。
但關鍵在於,控製力極強的福爾維婭,肯定知道女兒的書信傳到哪裏。她沒有阻止,應該就是不反對女兒與蓋烏斯發展關係。
這不是我樂於見到的。但我又沒有理由,強迫蓋烏斯終止通信。
------------------------
與此同時,凱撒與埃及女王的相關傳聞,源源不斷地傳到羅馬,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一時之間,從未到過羅馬的女王,憑著與凱撒的緋聞,在羅馬聲名大噪。
關於她,眾說紛紜。有人說她美豔無雙,有人說她長相平庸。
但無論她是否美貌,有一點是確定的:她才華出眾。
她至少精通五種語言: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埃及語。她寫過不少著作,涉及範圍廣泛。不但有關於美容、美食和婦科醫學的書籍①,也有關於度量衡、貨幣製造、城市規劃、商業等方麵的文章②。
所以,即使她不是絕世美人,也是一位頗有學識的女學者。
僅比她年齡稍小兩歲的我,在這方麵,自是遠不及了。但也無妨略帶自嘲地安慰自己:隻有在亞曆山大裏亞,才會出現這樣的女學者③。
隨著這位神秘的埃及女王聲名遠揚,羅馬城內,貴婦小姐們所追求的新一季流行,成了埃及風情。精明的商人們,從埃及運來各種珠寶飾品:
產自西奈半島的綠鬆石,象征尼羅河的生命之水;花瓣形赤金垂飾,據說是埃及的最新流行款式;繪著蓮花的掛墜,嵌著琥珀護身符的腰帶,各有寓意……
受女王青睞的夜翡翠,現在被叫做太陽寶石④,供不應求。甚至,由於古埃及人傳統上偏愛白銀⑤,羅馬城內的銀價也一漲再漲。
這種風氣之下,我也忍不住買了一隻蛇形埃及銀鐲。手鐲工藝古雅,一條銀蛇蜿蜒盤成三匝,鱗片精致,栩栩如生。蛇睛是紅寶石,深處似有火焰燃燒。
根據珠寶商人的宣稱,埃及女王喜歡蛇,這種手鐲是她愛好的款式,也是亞曆山大裏亞的流行。
羅馬的夏天炎熱而漫長,銀鐲輕貼著小臂上的肌膚,格外清涼。
庭院裏的砂岩地上,剛灑過水,蒸出淡淡水氣,彌漫著落花熟至發酵的甜香,似水果味道。
涼廳中,蓋烏斯正在看書。我抱著一把小豎琴,心不在焉地撥動琴弦。
因為埃及女王,這個遠在千裏之外、素未謀麵的年輕女性,我的心情有些焦慮。
這必須從頭說起。
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的故事,頗為傳奇。
四年前,在父王去世之後,十八歲的她,按照埃及傳統,與其弟托勒密十三世結婚,姐弟倆共同掌權。
但托勒密王朝三百年來的曆史上,充斥著謀殺和血親相殘的權力鬥爭,就像幾何定理一樣習以為常。這對姐弟也未例外。
成婚後不久,克麗奧佩特拉就把弟弟的名字從官方文件中抹掉,甚至在發行的錢幣上也隻刻印她一人的肖像。女性統治者不附屬於男性共治者而單獨出現,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她的野心,可見一斑。
但這條權力之路並不順利。
除了她,托勒密十三世還有一個姐姐,阿爾西諾伊。這是一個同樣有野心的少女。她雖假意與克麗奧佩特拉交好,表麵上姐妹情深,但並不甘心屈居女王之下。待時機成熟後,她與弟弟聯手,向克麗奧佩特拉發動了猝然襲擊。
那場宮變之後,克麗奧佩特拉失利,於一年前逃出亞曆山大裏亞。但她沒有認輸,當即在埃及與敘利亞邊界一帶聚集軍隊,準備攻入埃及,奪回權力。
托勒密十三世與阿爾西諾伊也在備戰之中。
劍拔弩張。
此時,適逢龐培兵敗,逃到埃及尋求庇護。托勒密十三世派人謀殺了他,把他的首級獻給追擊龐培而來的凱撒。
托勒密十三世此舉,無疑是希望得到凱撒的支持。即使不能得到支持,也希望凱撒能在他與克麗奧佩特拉的權力之爭中保持中立。
按理說,對於凱撒,最有利的做法,就是支持此時更有優勢的一方,即托勒密十三世。或者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最後轉為勝利一方的盟友。
令人驚訝的是,凱撒竟親自出麵,調停克麗奧佩特拉與托勒密十三世的矛盾,讓他們共同執政。顯然,對於處於弱勢的克麗奧佩特拉,這是極為有利的。她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回了女王之位。
因此,坊間有傳聞稱:克麗奧佩特拉色/誘了凱撒,英雄難過美人關。這種傳聞還被好事之徒添油加醋,種種細節都繪聲繪色。譬如她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乘船於夜間潛入亞曆山大裏亞,躲過重重警衛,把自己藏在一張華麗的毛毯裏,由人抬到愷撒的房門前。當凱撒打開這件作為獻禮的毛毯,便見到了一個人間尤物。然後她施展狐媚之術,讓凱撒沉浸於溫柔鄉中,不再冷靜理智。
但對於蓋烏斯這樣的人,就連奧德修斯的熟睡不醒都認為不合理⑥,對這種無稽的傳聞,隻能嗤之以鼻。太多細節經不起推敲。
不過,傳聞的價值,常常不在於真假,而在於宣傳這種故事的意圖,及其影響。
譬如,可以這樣分析:
此種傳聞,對男女主人公雙方都有利:對於克麗奧佩特拉,這種傳聞能讓她的臣民們相信,她對凱撒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這有助於她穩定政局;對於凱撒,連埃及女王都為了取悅他而做出這樣的事情,足以向羅馬人展示他對埃及的控製力,並迎合羅馬人的心理:羅馬公民總是比外國人更優越。
克麗奧佩特拉與凱撒或許是雙贏,但與此同時,托勒密十三世與阿爾西諾伊,對凱撒這種明顯偏袒的裁決非常不滿。
克麗奧佩特拉其實也不是那麼滿意。以她的野心,不會願意與弟弟分享權力。如今,她又有了凱撒作為安全的靠山。後續發展可想而知:
克麗奧佩特拉的諸多挑釁之舉,終於令托勒密十三世與阿爾西諾伊忍無可忍。
他們先是陰謀刺殺凱撒,但失敗。然後,他們發兵圍攻凱撒帶來的羅馬軍隊。阿爾西諾伊宣稱自己是女王,並獲得了軍隊控製權。
在我看來,這隻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之爭。但如果站在埃及人的立場上來看,或許托勒密十三世與阿爾西諾伊代表了正義。
長久以來,埃及作為羅馬的被保護國,是羅馬的糧倉,每年必須有巨額的進貢,無論國內是否天災饑荒、路有餓殍。說羅馬是埃及的仇敵,並不為過。而克麗奧佩特拉作為凱撒的情婦,除了以私人手段取悅凱撒,很可能還用密約的方式,以國家利益向凱撒行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克麗奧佩特拉是通敵的國賊。而拒絕向羅馬出口糧食的托勒密十三世與阿爾西諾伊,才是愛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