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Roll I

MORS

59B.C.-58B.C.

死亡今天就在我麵前/像沒藥的香味,/像微風天坐在風帆下。/死亡今天就在我麵前/像荷花的芬芳,/像酒醉後坐在河岸上。/死亡今天就在我麵前/像雨過後的晴天,/像人發現他所忽視的東西。/死亡今天就在我麵前/像人被囚禁多年,/期待著探望他的家眷。

——古埃及詩歌①

chapter 1

我八歲那年,父親去世。

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毫無預兆。

屋子裏還有他的氣息,他的味道,他的聲音,仿佛他下一刻就會回來,笑著叫我的名字。

但人們告訴我,他死了。

母親一直在哭,臉色蒼白如石膏。無論我問她什麼,都不回答。

她具有科涅利亞②式的傳統女性美德:善良,順從,沉默。家裏的事情都由父親做主。

往常,如果遇到困難,我會向父親尋求幫助。但現在,他在哪裏?

周圍紛紛擾擾,人們走來走去。噪聲讓我有些暈眩。

大廳的角落,我像捉迷藏時那樣,把自己藏在簾子後麵。冰涼的緞子裹住我,流蘇垂在手臂上,像水一樣滑。人們看不見我。仿佛這樣就能暫時消失。

這是悖論:當一個人不在場時,才有關於他的真相。

我茫然地聽著經過麵前的人們低聲交談。

他們說,父親死了。

他們說,父親死於謀殺。

他們說,父親因為競選執政官,招來殺身之禍。

他們說,像父親這樣出身平民家庭的人,政治上的野心太大,不懂得見風使舵,遲早要出事。

……

我不記得自己聽了多久。

“怎麼了?”

有人來到我身邊。是蓋烏斯,我的弟弟。

現在,他和我一樣,永遠失去了父親。我忽然感到從未有過的親近。

他拉住我的手:“去別的地方吧。”

他從小就不喜歡人多嘈雜的地方,這令他頭疼。

我們走到花園一隅。這裏很安靜。被我作為秘密基地。在這兒,我可以想象自己是在一座孤島上,與世隔絕。蕩秋千③的時候,就像是坐在海浪上,乘風破浪……可以上演整部《奧德修紀》④。

此時,我們並排坐在秋千上。隻是靜坐著,不再遊戲。玫瑰的香氣浮蕩在四周。

夜空中,星星很亮,像水滴一樣。

“發生什麼了?”他問。

“你還記得,米特⑤走的時候,我是怎麼告訴你的嗎?”我問。

米特是以前我養的一隻埃及貓。

蓋烏斯道:“你說,它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不回來了。”

那時,它死了,我很傷心。父親把我抱到花園裏,教我看星星,告訴我關於星星的傳說。它們是由人或者動物變成的。⑥

“米特也變成星星了。”當時,父親說。

“父親也變成星星了。”此時,我說。

“變成哪一顆星星了?”當時,我問。

而此時,蓋烏斯隻是平靜地看著我,一瞬不瞬:“他死了?”

死。在剝離一切諱飾之後,這個詞變得難以承受。

我抱緊他。

他輕聲說著再簡單不過的三段論:“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他是人。所以他是要死的。”⑦

是的,隻有神是永生不死的。我們都會死。沒什麼可怕的。

“你哭了。”他的指尖輕觸我的臉頰。

我這才發現,我哭了。

如果我哭泣,如果我不吃不喝,如果我尋死覓活,父親會不會就不忍心離開我?

但我知道,這不可能。死亡切斷了我們之間所有的聯係。

“他是怎麼死的?”蓋烏斯問。

“現在,我不能告訴你。你也不要去問任何人。他們不會給你真正的答案。”我用手背拭幹淚水,“等你長大了,我告訴你。”

“多大?”

我想了想:“我現在這麼大。”

“那還有四年。”

我點點頭。

“我要去睡了。”他說。

我帶他到臥室,看著他睡下,為他拉好被子,然後吻一下他的額頭,道晚安。

自始至終,他很平靜。這種平靜感染了我,讓我可以恍惚覺得,一切如常。

走出臥室時,我聽到兩個女仆的低聲議論:

“小主人真是個怪孩子,連他父親死了都無動於衷,還能準時去睡覺。”

“他從小就很古怪,不說話,不哭不笑,像沒有感情似的。我們都曾懷疑他是個傻子。”

“小姐是個好孩子,但今晚也沒有哭。”

“她總是和那個古怪的男孩在一起,可不是好事。壞的總是能影響好的,而不是相反。”

……

這樣的議論,我並不陌生。父親走了,留下孤兒寡母,讓她們更無所顧忌。

我沒有驚動她們,悄然離去。

葬禮那天,馬爾斯原野⑧上,風很大。

來了很多人,包括當時羅馬最有權勢的三人之一:凱撒。

凱撒是我和蓋烏斯的母親的舅舅,算是遠親。他是這一年的執政官,雖然隻是兩名執政官之一,但人們戲稱“畢布路斯和凱撒執政之年”是“尤利烏斯和凱撒執政之年”⑨。

那年,凱撒四十一歲。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且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見到每個人,他都能熟稔地寒暄一番,讓人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和不尋常的待遇。

在這個靠選票獲得權力的時代,記得每個政客的家屬情況、記得每個選民的名字,是從政者的必修課之一。而凱撒,我懷疑他甚至能記得每個奴隸的名字。

“我的小渥大維婭,才幾個月不見,你就像是長大了不少。”他看到我,彎下腰對我說。深色的眼眸中滿是真誠。沒有絲毫高高在上的姿態,無論是作為長輩對孩子,還是作為羅馬最高權力的執掌者。

難怪他能得到大批平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