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真情天地,舍得是溫馨的源泉2(1 / 3)

4.不要考慮你的年齡。

你會看到你能夠自己促進自己成長變化、日益完善。或者說能夠走向自己新的生活目標,得到自己在離婚前從來不敢向往的智慧和力量。

5.學會重新檢驗你賴以為生的價值觀念,拋棄那些不利的東西。

你會看到生活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通而不是物質交流,生活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你如何與人們溝通和人們如何與你溝通。例如,在你婚姻生活中與你子女產生真誠的、心心相印的關係就比有一台新電視機或一輛小汽車有價值多了。

6.除非自己做出巨大努力,否則你的離婚狀況是不會得到改善的。

你必須先檢查過去那些令人掃興的失敗的行為方式,然後才可有新型的行為方式:如果你過去是猶豫不決的,現在會變得果斷起來;如果你過去不會經營,現在會主動學習;如果你過去是孤寂的,你現在會主動地探親訪友,不再等他們來拜訪你。在做這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過去最大的擔憂其實隻是擔憂本身而已。闖闖新路根本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可怕!

7.學會尊重每個人的個性。

這樣,你會看到你本人就是獨一無二的人,你的孩子和前妻各自也是獨特的人而不是為適應你的需要而產生的物體。而一旦你認識到‘獨特’並不等於‘壞’時,你的前妻也不再像你過去想的那樣‘怪異’了,於是你會自覺地認識這種個人的獨特性,理解他們,並正確地對待他們而不是簡簡單單地給他們貼上壞或是魔鬼的標簽。

8.學會不要倉促地給別人下結論。

正如你發現你具有比你自己所預想的更為豐富的情感、興趣和才能一樣,你將發現你的親人比你所看到的更敏銳(難道你沒有意識到你離婚之前,他們沒有告訴你你們的離異是不可避免的?)。而你們中的許多人離婚,你們的父母則比你們所想像的更了解你們的情況,更能體貼你們。幾年前你們還沒有離婚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你和你前妻之間的不和;他們比你所想象的更同情你、理解你。

9.要知道解決你的問題有一個過程。

所有的問題不可能立即得到解決。你可能想把那些問題集中起來,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一起解決,可那時將會有新的問題湧現出來。請不要忽略身邊瑣事,它們既表明你有獨立謀生的本領,又可為你將來順利地解決大問題打下基礎(請回想一下,當你意識到你從來也沒修理過家具時,當你覺得餓得發慌或是快要被你堆起來的髒衣服淹沒時,那正是你妻子不再給你料理家務的時候)。

10.學會把過去和現在區分開來,重新生活在現在的新階段中。

不要反複抱怨過去的錯誤或沉湎在過去的記憶之中,而是麵對每一個新的日子,理解新事物。你要開始以新眼光看待眼前的現實,而不要再用老眼光去對待它們。

11.要分清什麼是社會要你做的,什麼是眼下你自己要做的,然後你就可以有效地從自我出發去生活。

細心的讀者會看得出來,這11條是從自我意識出發對再愛者心理進行剖析得出的。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內在世界錯當成了外部世界。我們內心覺得千錯萬錯、痛苦至極的東西也許相對於我們的客觀世界來說恰恰是虛假的、微不足道的。

麥爾·科朗茲勒爾的這11條黃金原則對於想重新尋找愛的你振作精神,找回自信可謂是一貼良方。隻要你能夠真正按照以上的11條黃金原則來思考和行事,那麼你必定能成功地找回你生命的感覺,再造一個新的家庭——從配偶到生活方式都是全新的家庭,使你會感到衷心地驚訝:原來生活也會如此的!

找尋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施與

找尋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期待感謝而盡量地將愛施與他人,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

有一位德克薩斯州的商人,他因為碰到忘恩負義的事情而憤慨不已。如果跟他聊天的話,不需要15分鍾,他就會對你提起那件不愉快的事。你聽了之後,大概也會跟他有同感,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聖誕節的前夕,他公平地賞發獎金給35個傭人,每人大約獲得300美元,可是他沒有得到半句感謝話。雖已是將近一年前的往事,他依然耿耿於懷,一想到這事,他就會咆哮地說:“當初應該一分錢都不給他們!”

再聽聽路斯·思瓦福敘述他這方麵的經驗。有一次他曾救了某銀行的經理,這位經理因挪用公款購買股票,後來不但賠了錢,事情也敗露了。於是他就替這位銀行經理繳納了虧損的公款,使其免除牢獄之苦。起初這個經理還挺感激他的幫助,但是後來竟對他產生了反感的心理,不僅不尊敬他,反而以卑鄙的言語辱罵這位救命恩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同樣的情形,因為人性都是一樣的,更何況我們生存的條件也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付出了就不要老想得到他人的回報。古羅馬帝國時代的思想家馬克思·奧瑞利斯曾在他的日記裏記下這麼一段話:“今天我要接見一位口齒伶俐、自私且自以為是、不懂得如何感激人的人,可是我並沒有產生絲毫的恐懼心或不安,我可以想象得到,那個人的世界是多麼的孤單。”

這話的確很有道理,如果我們一直因為他人的忘恩而耿耿於懷、感到不平的話,那這到底是誰造成的罪過?是人性本來就如此?抑或是對人性的不了解呢?所以在我們奉獻愛心,施恩惠於他人的時候,內心裏最好不要存有期待回報的想法,就是偶爾得到感謝的言辭,也不要顯得太高興,因為誰如道這裏麵是否還包含其他的意義呢?至於沒有得到他人的感激之詞時,也不要表示出生氣的樣子。

現在所要強調的重點就是:人會忘記感謝付出愛心施恩與他的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為期待感謝而煩惱,這是得不償失的。

一位住在紐約的老婦人,不停地向他人哭訴她內心很孤獨。沒有人能夠了解她諸般無病呻吟的老調,因此她所有的親戚中沒有一個人敢接近她,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她隻要一碰見有人登門拜訪,就會不停地說上數個小時,講述有關她那些甥侄晚輩小時候的事情,例如,當他們感染到百日咳或出麻疹時,她是怎樣細心地照顧他們,以及如何養育他們,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又怎樣讓他們開始上學念書,怎樣幫助他們走上婚姻紅地毯的那一端,她常常這樣囉囉嗦嗦地講述一大篇。

然而她所談論的這些甥侄晚輩是不是時常來探望她呢?他們隻是懷著盡義務的心情,偶爾來看看她而已,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一踏進屋內,就會像被黏膠粘上似的呆坐在椅子上,傾聽這位老婦人喋喋不休的嘮叨話,好像數家珍一樣,說個沒完沒了,如果不聽的話,她的心髒病就會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