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舍棄沉重,生命之舟需要輕載3(2 / 3)

王選教授也是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者。從1981年開始,他便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係統從1985年起成為商品,在市場上大量推廣。1988年後,他成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先後擔任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北大方正集團公司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提出的“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

有人稱王選是“現代畢昇”、“中國漢字激光照排之父”、“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驅”,而王選則認為自己是一個“努力奮鬥,曾經取得過成績,現在高峰已過,跟不上新技術發展的過時的科學家”。

王選最愛穿的就是白襯衫和布鞋,和老一代知識分子中的很多人一樣,王選生活儉樸,一直都和妻子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樓裏。方正集團很早就給他配了車,但是他經常騎著自行車上班。

1998年,有記者采訪王選時問,如果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會接受這筆在知識分子看來是天文數字的巨款嗎?王選聽了一笑,說:“1991年以前,計算所發獎金,我拿的都是二等獎。劉秋雲對我說,你應該拿一等獎,要不別人怎麼好意思拿?後來,我看到一個故事。孔子在魯國做大夫時,發布了一條告令,凡是能解救回一個在國外遭受不平待遇的魯國人,賞五十金。孔子的一個弟子周遊列國,花重金贖回很多人,卻堅決不要賞金。孔子知道後,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你不要以為這是你個人的高風亮節。你知道嗎?因為你拒受賞金,使得很多人對救人質的事情不積極,這項政策也就無法推行下去。所以,你問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勞動所得,我會欣然接受,然後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同年,王選將多年來獲得的30萬元獎金捐獻給北大數學學院,設立了“周培源數學獎學金”,以獎勵在教學和科研中做出貢獻的青年教師。

2002年,王選陸續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和北京大學科技獎共計1000萬元獎金,他隻留了50萬元給自己,用剩下的950萬元在北大計算機所設立了“王選科研創造基金”,專門支持有科技創新和市場前景的研究開發。

學術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就是年輕人寫文章時都要把前輩老師署在前麵,一是表示對前輩的尊敬,二是提升文章的“含金量”,以方便發表。劉秋雲說王選不是這樣,“他認為是學生寫的就是學生寫的,不要署他的名字,搶學生的功勞。”

王選曾經反複告誡學生,也多次在演講和文章中呼籲:高技術和新產品是核心,評獎和獎金都是科研的副產品,科研人員不能為得獎而工作,要把為國民經濟和科學事業做出實際貢獻當做奮鬥目標;有才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要把做官當成一種奮鬥目標,也不要把當院士作為奮鬥目標,如果老想著當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業。

生活本來就是一條曲折、漫長的征途,它不可能處處陽光燦爛、一帆風順,有時出現在你麵前的可能是叢生的荊棘、泥濘的沼澤。

為什麼不順其自然呢?

不是說名利不要可以,而是說不能把它看得太重,不能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不講道德。正確的態度是“看事業重如山,視名利淡如水”。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就能抵禦名利誘惑,堂堂正正地處世、做人、為官,專心致誌地學習、工作、奮鬥。

擇我所愛,愛我所擇

人們常說,做人要會“變通之法”。所謂變通之法,通俗點兒講就是在處理各種事物時要善於變化和選擇,而不是墨守和拘泥,甚至逢大勢不踐小諾,處大事不拘小禮,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

“刮別人胡子之前,先刮自己的”,這是幾年前湯姆拍過的某一廣告的廣告詞,湯姆也從此踏進了演藝圈,很多人上門找他拍戲,一時間,他的演藝前途頗被看好。不過,湯姆並沒有久留,兩年之後,他毅然離開了演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