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朋友沒有誠意,即不能自我接受、自我肯定,那麼自己也會產生被遺棄的感覺。由此可見,自我接受是自信的意識和勇敢的行為!
你站在一麵穿衣鏡前,觀察自己的麵孔和全身。你可能喜歡某一部分,而不喜歡另一部分。如果你看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請你不要逃避,不要抵觸,不要否認自己的容貌。這個時候你需要放棄完美。
要想真正擁有幸福就必須要學會放棄完美,不求完美,因為我們的確不是完美無缺的。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我們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極早地向新的目標邁進,這也是人生的真諦。
“舍”身外之物,“得”生命之趣
一個人買船過江,船上放滿了半生辛苦得來的金銀財寶。船至江心要沉了,怎麼辦?要想活命,隻有一個選擇:把金銀財寶拋到江裏去!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寫過一個故事:兩個獵人在荊棘叢生的沼澤地裏跋涉逃命,肩上扛著獵槍和沉重的黃金,但槍卻沒有子彈。過一條河時,兩個人分開了。一個叫比爾的人不舍棄黃金、獵槍,結果倒下了,身體落入了狼口;另一個人舍棄了黃金和獵槍,與追上來的病狼鬥智鬥勇。病狼倒下了,人卻活了下來。舍得,“舍”的是身外之物,“得”的卻是身家性命。
傳說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舍不得,最終卻舍掉了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遇險時,絕對是“舍”大於“得”,不然性命搭進去還不知道咋回事,的確夠蠢的。
人生下來本性純潔,“貪欲”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當今社會,極少數大權在握的官員就幻想著魚和熊掌兼得,雖坐擁金山銀山還不滿足,將生命“慷慨”地“舍”了出去,大撈特撈,東窗事發後才知道後悔。所以懂得放手才是明智之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吃飽了要曉得放碗。
所以,舍得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態度、一種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表麵上意思雖然相反,卻代表了事物的兩方麵,先“舍”才能夠“得”。這就是“舍得”的真意。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隻能靠自個兒去琢磨,去感悟。
墨子說,君子的準則是: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不過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死了之後都化為塵土。既然一切不過如此,何必奢望得到並占有一切?身外之物就是身外之物,若因此而打攪了自己生活的樂趣,那才是真正的不值。
一個人有很多錢,不見得富有;一個人總是給予他人很多,生活充滿樂趣,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舍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若像巴爾紮克筆下的吝嗇鬼葛朗台那樣,窮得隻剩下金子,家人、幸福全都離他而去,難道不可憐麼?
丟掉事業的副產品
人皆有名利之心,但絕不能為名利所困惑,也絕不能為名利所驅使,更不能見利忘義。人應當時時注意,用高尚的品德穩穩地駕馭自己的名利之心。
值得讚美的是,許多人能把個人之名利看做是身外之物,他們既不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們也珍惜名利,但從來不為個人爭名爭利。他們靠奉獻贏得名利,靠誠信嗬護名利,並能把個人名利之溪納入國家名利之大海。因而,他們雖有名利之心,卻無貪圖名利之嫌。
著名科學家王選正是一個懂得珍惜名利,卻能把名利看做身外之物的人。
王選教授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其多項成果都屬國內首創並位居國際領先水平,曾榮獲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畢昇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特等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科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