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在麵對這些“小問號”的時候,總是以粗暴的、含糊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使得他們再也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甚至很多家長一口回絕孩子的提問,訓斥、恐嚇孩子。這樣隻能讓你的孩子迷信權威,不再思考,成為隻會沿著別人走過的路去走的跟隨者,而不是引領世界的人。

2.鼓勵孩子提出奇怪的問題

愛提問是孩子的天性,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知識儲備還不足夠。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提出的問題在成人看來是非常奇怪的。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記住:不要諷刺孩子,不要笑話孩子,而要積極地給予回答,並且鼓勵孩子多問這些奇怪的問題。隻有這樣,才不會打擊兒童的求知欲。教育專家指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孩子,大多都有質疑問難的習慣。因為他們與一般孩子的思維不同,他們慣於逆向的發散性或側向性的思維,所以他們的問題特別多。而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創新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的質疑問難,這樣才能讓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不斷地發展。”

一位媽媽是這樣對待女兒的奇怪問題的。媽媽正在做餃子,7歲的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女兒忽然想到了什麼,問媽媽:“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媽媽先是一愣,接著回答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想想看呢。”女兒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麵的動作——母親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餃子……

看了好一陣子,她高興地對媽媽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媽媽聽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特別激動地親了女兒一口:“寶貝,你的想象很奇特,也很出色,值得獎勵。”吃過飯,媽媽又給女兒講起了女媧造人的傳說……

3.家長要善於反問弦子

反問孩子,是家長正確麵對孩子提問的一個方法。和一味地訓斥、諷刺不同,反問孩子不僅能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而且還能激發孩子提出更多的問題。

如“1+1=?”、“你們班裏哪個小朋友最聽話?”、“看,這有幾個蘋果?”……這些都是反問孩子的一個模式。當然,家長反問孩子也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之後進行。比如孩子問媽媽:“我是怎麼生出來的呢?”媽媽就可以這樣反問孩子:“那你看隔壁李大爺家的小狗是怎麼生出來的呢?”這樣孩子就能想象他所看到的母狗生小狗的事情,從而對自己的出生有一個聯想。

每一位父母都要做一個善於向孩子提問的父母,善於提問題的父母可以給孩子一種示範,即“父母經常會提出一些問題,我也應該多提提問題”。

4.引導孩子自己尋求答案

對於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孩子來說,家長最好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象、探索,從而尋找到問題的答案。

一天,家裏來了客人,爸爸讓青青給客人倒茶。當青青端茶出來的時候,由於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麵來回滑動,爸爸一聲不響地在碟子上又潑了一點點茶。這件小事讓青青感覺到好奇,等客人走後,青青問爸爸:“為什麼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動,當你灑了點熱茶在碟子上後,茶碗又不動了呢?”爸爸沒有直接回答她:“你可以多做幾次試驗,研究一下呀!”於是,青青真的動手做起試驗來,在仔細地觀察和認真地思考後,青青終於得出了結論:茶碗和碟子表麵總有一些油膩,使它們之間的摩擦減少,所以容易滑動;灑上熱茶後,油膩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5.多角度、多側麵、多層麵地循循善誘

因為受到外界的一些影響,很多孩子會陷入一種慣性思維模式之中。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多角度、多側麵、多層麵地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比如說家長問孩子:“鳥為什麼會飛呀?”

孩子可能會回答:“因為鳥有翅膀啊!”這就是一種慣性思維。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反問孩子:“鴕鳥也有翅膀,可是為什麼它不能飛呢?雞也有翅膀,為什麼它飛得不像鳥那麼高呢?”

在麵臨習慣性的思維模式時,家長可問孩子:“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答案嗎?這件事跟什麼事相仿,本質上有何差別?”“你的回答是從什麼角度思考的?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又如何?”“你的回答是在哪一個層次上說的?”等。帶著這樣一係列的問題,孩子可能就會更多地進行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

6.擴大孩子知識麵

要使孩子具備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就必須具備一個前提:孩子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寬廣的知識麵。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將知識與經驗聯係在一起,把概念性的東西與形象性的東西結合起來。

所以,父母除了讓孩子多接觸社會、擁抱大自然之外,還應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課外閱讀書籍,包括文藝、科普等方麵的讀物,使他們獲取較多的間接經驗,在創造性活動的有機組合中發揮作用。家長在麵對孩子提問的時候,不要嫌“小問號”麻煩,也不要因為他折了你名貴的手表而批評他,更不要因為他向老師提出“亂七八糟”的問題而責備他。要知道,提問往往是創新思維的源泉,也是一個孩子走向成才的開始。

培養孩子勤於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相比較而言,後者更加重要一點。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僅僅將“掌握知識”當成了自己教育孩子的重點。也正因為如此,現代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孩子。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進入這種家教的誤區呢?很簡單,讓孩子養成勤於動腦思考的好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有以下幾個方法:

1.時刻提醒孩子思考中國的孩子總是忘記思考,不喜歡思考,甚至沒有獨立的思考意識。這一點,我們可以學學國外的做法。在美國的學校,教室內到處掛著“走向獨立解決問題的道路”、“記住聰明貓頭鷹的話:思考”等巨型標語,孩子戴著的紙帽上寫著“思考”,穿的汗衫上印著“我是一個小思考家”,處處提醒孩子去思考。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沿用這種模式,在孩子的房間、書桌、書包等孩子能接觸到的地方貼上關於思考的字眼呢?

2.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每個孩子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有自己獨立看法的,隻不過很多時候,家長的看法強行將他們的看法掩蓋。所以,孩子就漸漸地隱藏起了自己的看法,而漸漸地變成了“媽媽說……”、“阿姨說……”、“老師說……”。

這同樣是一個家教誤區,很多家長自以為是的想法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漸漸失去自己的想法。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早點從“別人說”轉化為“我認為……”、“我主張……”、“我說……”。

除此之外還要讓孩子知道:大人講的並不一定正確,書本上講的也不一定正確。隻有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才是真的。

一個女孩對畫畫很感興趣,於是她的媽媽經常帶她去看畫展,並鼓勵她積極思考,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一次媽媽帶女孩去參觀一個個人畫展,但事先並沒有告訴女孩這是一個個人畫展。媽媽領孩子轉了一圈後,故意問她:“你覺得哪些畫風格比較好?”“我覺得這好像是一個人畫的,畫得都很好。”女孩有點疑惑地說。“是嗎?你覺得好在哪裏呢?沒關係,你盡管說。”媽媽仍不忘鼓勵女兒。女孩說:“布局好,氣魄大,大膽,用筆也好。”媽媽滿意地笑了。

3.給予孩子思考的契機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思考,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沒有思考的契機,即沒有思考的機會。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想讓孩子勤於思考,關鍵還得看父母有沒有給予孩子思考的機會,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保持安靜,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父親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隻要你能猜中我心裏在想什麼,我就把這100元給你。”“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當然是真的,隻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父親心想,這下孩子可以安靜一段時間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天裏,小男孩安靜地想著這個問題。第三天,小男孩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猜到你心裏在想什麼了!”父親有點驚訝地問:“我在想什麼呀?”男孩說:“你不想把這100元錢給我。”他的思考是正確的,父親隻好把100元給了男孩。

4.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答案

很多家長看著孩子冥思苦想的時候,總會顯得非常著急,甚至還會在孩子得出正確結論之前,不耐煩地將答案告訴孩子。在一般情況下,孩子隻要得到了答案,他就不會再去思考了,這種教育模式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家長給予了孩子太多的答案,也就相當於剝奪了孩子的思考權利。

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女孩很喜歡自己解答比較難的數學題。一天晚上,老師留的數學作業中有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她思考了半個小時,仍然沒有把這道題解出來。

快到睡覺的時間了,媽媽走過來問她:“做什麼呢?”“應用題。這道題有一定難度,不過很有意思。”女孩回答說。“我來給你算。”媽媽拿過女孩的作業看了兩眼。

“不用了,我自己想一想吧!”女孩不信自己解不出這道題。半個小時又過去了,媽媽生氣地說:“我不管你了,我睡了,答案就在這裏。”媽媽把寫好的答案放在了女孩的旁邊。女孩頭也沒回,繼續思考著。

很長時間又過去了,女孩為了防止自己睡著,用冷水洗了把臉後仍然坐在書桌前思考應用題。終於,那道應用題的難關被攻破了,女孩帶著成功的喜悅進入了夢鄉。

要想讓孩子具備超強的思考能力,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並通過翻查參考資料等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5.鼓勵孩子去判斷、推理

或許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還小,不適合解答判斷、推理的問題,其實不然。在很多時候、很多方麵,孩子都具備判斷、推理的知識,隻是有些家長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已。說到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爸爸問兒子:“兒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兒子神氣地回答:“我要當兵!”爸爸問:“為什麼要當兵?當兵會被敵人打死的呀!”兒子一聽,就說:“那我就當敵人!”

顯然在這個孩子心目中,根本就沒有搞清楚敵人的概念,作出了錯誤的推理、判斷,所以鬧出了笑話。

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孩子多做一些關於判斷推理的題目。比如媽媽是30歲,爸爸比媽媽大5歲,爺爺比爸爸大25歲,奶奶比爸爸大20歲,那麼爺爺和奶奶的歲數分別是多少?

6.借助思維遊戲引導孩子思考

思維遊戲能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多孩子都喜歡這類遊戲。父母不妨從思維遊戲切入,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媽媽給女兒出了一道思維題目:“魚缸裏有5條魚,死了1條,還剩幾條魚?”女兒馬上回答:“4條。”“錯,答案是5條。”媽媽給了女兒一個很快的反饋。

女兒迷茫地看著媽媽,媽媽拍拍女兒的小腦袋說:“我沒有說把那死了的魚撈出魚缸,所以魚缸裏還有5條魚。”

女兒不服氣,但她的小眼睛在轉呀轉。忽然她高興了,對媽媽說:“媽媽,我也給你出道題吧?”“好呀!”媽媽很爽快地接受挑戰。“樹上有10隻鳥,被獵人打死一隻,樹上還剩幾隻鳥?”“0隻,因為鳥都被槍聲嚇跑了。”媽媽顯然對自己的答案充滿信心。

沒想到女兒聽了媽媽的答案後,壞壞地邊笑邊說:“媽媽,我可沒說被打死的那隻鳥有沒有從樹上掉下來呀。所以恭喜你,你答錯了。答案是樹上還剩1隻烏。”

教育箴言

孩子不肯動腦筋,多半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並非孩子有什麼問題,隻要因人施教,加上方法得當,孩子是能克服這種不良習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