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尊重孩子

讓我們先來看下麵的故事:

英國小朋友克裏斯8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他買了一整套珍貴的郵票,希望能夠培養他集郵的興趣。後來,克裏斯在朋友那裏發現了一套籃球明星卡,非常眼饞,就用這套郵票換了那套明星卡。後來,爸爸發現了這個交換,感到非常生氣。首先,他認為這是他送給克裏斯的禮物,克裏斯這樣輕易地換掉,是對他的不尊重;再有,他知道和克裏斯換卡的小孩比克裏斯大,應該懂得這套郵票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那套明星卡的價值,而那小孩卻沒有告訴克裏斯,因此是占了克裏斯的便宜;當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認為克裏斯並沒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郵票換出去了,因此,他決定要教訓克裏斯一下。他向克裏斯指出兩件東西之間是不等價的,並強迫克裏斯去從朋友那裏要回那套郵票,並退回了這套籃球明星卡,這使得克裏斯非常的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蠢笨,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就此破裂。

在這裏應當指出的是,換郵票是克裏斯自己決定的,無論他成熟與否,爸爸都應當尊重這個決定。既然郵票已交給克裏斯,他應有權利決定如何安排這份禮物,爸爸無權橫加幹涉。的確,克裏斯應該從這個交換中學到一些東西,但是爸爸應當從不同角度來處理這件事情,既表現對克裏斯的尊重,也教會他應該學習的知識。理想的做法應是,當克裏斯向爸爸顯示他新換來的明星卡時,爸爸應該和他一起欣賞,而不應該立刻提出任何異議。過一段時間,在一個適當的機會,爸爸再向克裏斯解釋兩件東西不同的價值,而不用提起克裏斯當時的交換行為。這樣克裏斯可以醒悟自己是以大換小,上了當,但並沒有麵子上過不去。是否去找朋友要回郵票應由克裏斯自己決定,爸爸不該再參與。如果照爸爸原來的處理辦法,克裏斯會覺得非常的羞愧,而且認為自己無能,一切錯都在自己身上。事實上,克裏斯怎麼會懂得這些東西的價值呢?如果他不懂,爸爸又怎麼能夠隨便怪他呢?其實,在爸爸要教訓克裏斯的行為中,也夾雜了對爸爸自己尊嚴的重申與維護,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是對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現。

當然,說孩子有權利,並不等於孩子就能夠做成人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因為他們畢竟沒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經驗和知識。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同時,我們同樣在教育他們尊重別人,包括父母在內。

卡特的爸爸愛收集昆蟲標本,爸爸的行為引起了6歲的卡特對標本的興趣。有一天,爸爸在客廳裏看見幾張散在外麵的標本,有些標本已經破損,爸爸感到非常生氣,就找來卡特問是怎麼回事。卡特說他自己拿了爸爸的標本冊來看,覺得有些很有意思,就掀開取了出來,不小心給弄壞了。於是爸爸向他解釋這些標本都是很珍貴的,一定要很小心地對待它,不要把它拿出來。但是,後來爸爸還是看見標本被丟在外麵,爸爸就對卡特說:“下次如果你想看這些標本的話,一定要經過我的許可,我們一起來看,否則的話,對不起,卡特,不許動它。”但是過了幾天,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

標本冊是爸爸的珍藏物,爸爸在這一點上,應該讓卡特知道得很清楚。卡特已經6歲,應該能夠懂道理,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爸爸應該對卡特很鄭重地說:“這些標本是爸爸的私物,沒有經過爸爸的允許,你不應該玩它們。”如果卡特不能尊重爸爸的意願,就不應再讓他走進爸爸的房間去取這些標本。這樣做,既表現了對卡特的尊重,又給他一個做自我決定機會,同時也教育了卡特必須尊重別人的權利。

孩子們有時候會以為自己有特殊的權利,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想辦法教育他們,使他們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例如:

彼得已經4歲了,但是當他不高興時就會大發脾氣,有時甚至去咬人。有一次,鄰居家的小孩和他一起玩,他發起脾氣,把鄰居小孩的手咬破了,以致不歡而散。在這種情況下,做爸爸的應該對孩子有所幫助。

例如,彼得喜歡打人,那麼爸爸可以對他說:“噢,你喜歡玩打人的遊戲,那麼我們一起玩吧!”於是,彼得打爸爸一下,爸爸就打彼得一下,一次比一次厲害,一直到使彼得覺得這個遊戲一點兒也不好玩,非常痛苦,再也不想這樣做為止。

教會孩子自重,也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別人。

尊重孩子,意味著父母要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權利做出自己的決定。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渴望被尊重,教育失敗的家庭大都是因為家長不把孩子當回事。家長要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孩子成功的回報。

即使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身為父母也應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因為發展孩子的個性,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傳統教育倡導的愛,借助親子模式,強調的內涵是“關懷”;而現代教育倡導的愛,遵循人本模式,強調的內涵是“尊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不僅被認為是現代教育愛的核心內容,也被認為是當代世界進步教育思想的基礎。麵對有缺點的孩子,有的父母不把孩子當人看,這是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下麵是一篇學生的作文:

爸爸,我對您說

爸爸,親愛的爸爸,我滿眼噙著淚水對您說:“您對我太嚴厲了。”

那天,王榮來找我去鍛煉身體,您卻把臉一沉:“快考試了,還鍛煉什麼身體?複習功課去!”那時,我多麼想向您解釋,現在體育不及格,也不能畢業呀!再說,光要我整天拚命地複習功課,累出病來不是要耽誤更多的課嗎?可是,一看爸爸您那副嚴厲的麵孔,我隻好把想說的話又咽回肚子裏去。回到屋裏,我心不在焉地打開課本,其實,我根本看不進去。那時,我多想對您說:“爸爸,我想歇一會兒,我想……”可是,我不敢說,因為您對我太嚴厲了,我怕……

孩子多麼可憐!家長多麼可悲!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不懂得孩子學習的規律,不尊重孩子正當的要求,對孩子粗暴地幹涉,封建家長式的命令,使家庭中缺乏友善、平等的氣氛,在父子心靈間壘起了一層厚厚的障壁。

接下去文章寫道:

爸爸,您還記得嗎?有一次我數學考了70分,老師讓家長簽字,給您簽字時,您的臉上有一絲微笑,您說:“考得比你原來的成績稍微有一點點進步,但不要驕傲,與那些好同學比,你還差得遠呢!”我聽了您這幾句話真是受寵若驚,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您對我說的話。

一個幾乎門門功課都不及格的學生,數學竟考了70分,這是多麼了不起的進步啊。遺憾的是這位家長沒有抓住這個教育的最佳時機,滿腔熱情地鼓勵孩子更加自信,幫助他享受到更多的智力勞動成果帶來的快樂,而是臉上隻有“一絲微笑”,口中隻有“稍微一點點進步”這樣輕描淡寫的肯定,太不夠了。而孩子對家長這少得可憐的一點點肯定竟覺得“受寵若驚”,讀到這裏,與其說是為他高興,不如說是對他同情。後進的學生最缺乏的心理品質是自信而不是謙虛。“不要驕傲”、“差得遠”,這樣的話隻能損傷孩子平時十分脆弱的上進心。

文章接下去又寫道:

可是,沒過幾天,我的外語測驗隻考了40多分,您那粗大的巴掌便一個勁地落在我的臉上、頭上。要不是媽媽在一旁拉著,您不把我打死才怪呢!被打以後,我兩天沒有與您說一句話。想起您那毫無情義的巴掌和那憤怒的臉,我的心裏就發毛,真是非常可怕。

這樣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家長,要想取得家教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把孩子當朋友對待,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孩子成功的回報。

父母本人積極、樂觀的態度也能感染孩子

兒科病房裏躺著兩個可愛的小女孩,她們都因為患有先天性心髒病而接受了手術治療,手術使得小女孩幼嫩的胸脯上留下了一道永遠不會消除的傷疤。

一個小女孩很傷感,常常淚水漣漣地說:“這可惡的傷疤使我不再完美,我詛咒它!”

而另一個小女孩卻笑盈盈地對人說:“感謝這傷口,它使我擁有了美好的生命,我感激它!”

不同的心態,對所發生事件的評價是如此的不同,它必然會對處理問題的態度發生影響,也會對今後的生活之路產生影響。

我們不難想像,這兩個小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她們中的一個肯定會因傷感太多而覺得生活中到處都是煩惱和痛苦,但另外一個小女孩就會過得很愉快、很幸福,即使是遇上厄運,她也會從厄運中看到希望,看到積極的一麵。

由此可見,在孩子小時候就應注意培養其良好的心態。因為好的心態能幫助孩子獲得健康、幸福和成功;而消極的心態,則會剝奪孩子生活中那些最有意義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們諸如此類的對話:

“唉,這次英語聽力我還是考了95分,和上次一樣沒有進步。”

“太好了!這次英語聽力我又考了95分,和上次一樣,我沒有退步!”

“我口袋裏隻剩下2塊錢了,回城裏的車費都不夠,怎麼辦?”

“太好了!我口袋裏還有2塊錢,再想想其他的辦法,就能回城裏去了。”

“真倒黴,我媽下崗了!”

“真好!我媽終於有時間好好休息一下了。”

“這次籃球比賽我們班又輸了,真沒勁!”

“這次籃球比賽我們班又輸了,這倒是一件好事,這樣可以提醒大家在下次決賽中要努力,要戒驕戒躁,否則就會徹底出局。”

……

毫無疑問,這些凡事往好處想,能保持快樂心情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比一般人少了幾分煩惱,也更容易獲得成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的重大發現就是,人能改變心態,就能改變自己的一生。”因此,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培養快樂的心態。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膝蓋上的皮膚擦傷了,孩子直喊倒黴時,父母可以說:“你應該感到慶幸呀,因為你隻摔破了一塊皮,幸虧沒有骨折。”

孩子在為下雨天不方便騎自行車上學而懊喪時,父母可以說:“這是一件好事呀,下雨空氣清新多了,而且偶爾步行一次,你還可以欣賞路邊美麗的景色呢。”

孩子在為公交車上被人踩髒運動鞋而抱怨時,父母可以說:“公交車上那麼擁擠,踩髒了鞋總比踩傷了腳要幸運得多,你應該高興呀!”

孩子在為一次考試失誤自責時,父母可以說:“現在失誤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能夠為你下次考試敲響警鍾,這樣高考時,你就不會再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了。”

……

父母本人積極、樂觀的態度也能感染孩子。當父母教育孩子凡事往好處想,隨時保持心情的愉快時,孩子就能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快樂。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快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個孩子能懂得尋找快樂,那麼他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越不過的心理障礙。而一個快樂的人,也往往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那個人。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情呢?

1.給孩子自由

部分孩子不快樂,是因為父母諸多“禁令”限製了他們的自由,比如孩子放學後,不準和異性同學一起回家;考試必須在前三名;必須學鋼琴、練書法;不能帶小夥伴回家玩;也不能未經允許去同學們家;早餐必須是雞蛋、牛奶、麵包;電子郵件父母可以隨時查看……一條條“禁令”就像一根根繩索把孩子捆得緊緊的。孩子失去了自由,雖然對父母不滿,甚至是憤怒,但懾於“權威”,他們隻能把這種不良情緒壓抑在心裏。久而久之,這種不良情緒要麼突然爆發,使父母措手不及,要麼在心裏轉化為憂鬱、仇恨等“毒素”,孩子從此就會與快樂無緣。

2.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上了自己中意的學校,選擇了自己給他指定的鋼琴、書畫學習等,孩子就會從中體會到快樂,因為父母的選擇畢竟是最好的。但這種想法往往是一廂情願的,因為孩子是否快樂,他認為快樂與否的指數不是由父母定的,而是由孩子自身來感受的。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一些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畢竟,怎樣做自己才是最快樂的,隻有孩子自己知道。

有一個男孩,在許多人眼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他從小對玩具不感興趣,唯獨喜歡剪剪貼貼,他的父母為此很生氣,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女孩子做的事情,男孩子做這樣的事情就是沒有出息,因此百般勸說男孩,但男孩不為所動,因為男孩覺得自己很快樂。

男孩長大後,他的父母要他去美國留學,但他卻選擇了去日本,並且打工賺錢學習剪貼技巧。問他是不是以後想做一個剪紙藝術家,男孩搖搖頭說:“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要做出一番事業太難了,可是我在學習剪貼創作的時候,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因此我不會輕易放棄的。”

3.告誡孩子不要和別人攀比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攀比是煩惱的根源,那些心態平和、容易滿足、不攀不比、安心過自己的日子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這句話也適用於孩子。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煩惱就來自於他們和同學比吃、比穿、比酷……因此,幫助孩子克服愛攀比的思想,也是父母不容忽略的事情。阿進的媽媽在這方麵的做法就值得其他父母學習。

一天,阿進放學後對媽媽說:“媽媽,給我買雙耐克的跑鞋吧。”

“可是,我上個月不是給你買了一雙嗎?”

“你買的是國產的,我要穿名牌的。我們班好多同學都穿耐克的呢。”

“你們班肯定也有連國產的跑鞋也穿不起的同學,你怎麼不和他們比一比呢?”

阿進聽了媽媽的話後,很是不高興。

接下來好幾天,阿進放學後便到自己的房間,關起門來誰也不理。媽媽見狀,心裏明白是怎麼回事,但她沒有明說。一天,她來到阿進的房間說:“兒子,媽媽好久沒有給你講故事了,今天有時間,就給你講一個吧。”阿進點了點頭。

水塘裏的一隻青蛙,羨慕地對岸邊轉悠的老虎說:“你多快樂啊!在森林裏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過著尊榮的生活,一日三餐盡享野味。而我呢,最美的食物也不過是一隻蚊子而已。”

“可是,我也有苦惱啊!可惡的人類,常設下各種陷阱來捕捉我,我從沒過過一天安寧的日子。”老虎說完,剛好不遠處響起了人的腳步聲,它趕忙溜走了。

“唉,真沒想到不可一世的老虎竟害怕人類。人類有什麼好怕的?他們來到水塘邊時,我照樣能夠放聲大唱。”一想到這裏,青蛙便有幾分得意,就不由得“呱……呱……呱”地高歌起來。

這時,一頭水牛來到水塘裏洗澡。見了青蛙在歌唱,便羨慕地說:“青蛙老弟,我可真羨慕你啊,你是這世上最快樂的精靈。每天沒有人類的約束,想在水裏就呆在水裏,想到岸上就蹦跳到岸上,多麼自由自在啊!可要是我這麼做,人類非宰了我不可。”

“可是水牛大哥,我真羨慕你那龐大的身軀,而我是多麼渺小呀!”青蛙傷心地說。

“身軀龐大正是我的悲哀,你沒見我身上的累累鞭痕嗎?”水牛說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我總是羨慕別人的快樂,原來自己也受到別人的羨慕啊!看來,不是快樂不屬於我,而是我沒發現自己身邊的快樂。”青蛙在心裏說。

從此以後,青蛙不再盲目地羨慕他人,而是一心一意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因為它已真切地感覺到:最快樂的人是自己!

“阿進,你喜歡聽這個故事嗎?”媽媽問。

“喜歡,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說完,阿進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4.幫助孩子遠離煩惱

煩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它多來自於內心的不安寧。其實,大多數煩惱都是杞人憂天,擔心的事情並不一定會發生,但是由於孩子的“免疫力”較差,因此煩惱往往會“乘虛而入”。於是,在一些家庭裏便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媽媽,我睡不著。”

“是不舒服嗎?”

“不是,我擔心明天會下雨,班裏組織的郊遊就會取消呢。”

“郝莉,你晚飯怎麼隻吃了一丁點兒呢?”

“媽媽,我吃不下,明天老師就要公布考試成績了,我擔心自己沒及格。”

“媽媽,我不想去鄉下姥姥家。”

“為什麼?是不喜歡姥姥嗎?”

“不是,我擔心去了會像上次一樣又停電,害得我連電視都看不上。”

……

那麼,孩子們擔心的這些事情真的都會發生嗎?根據概率,99%不會發生。這些孩子的煩惱都是自找的,是杞人憂天。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尋煩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再怎麼樣的憂慮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隻會讓自己的心情更糟糕,想法更消極而已。可是為什麼有許多人仍然不經意地自尋煩惱呢?這主要是性格使然,也有環境因素的影響。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當您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無端煩惱時,就應該對孩子進行勸導,讓其開朗一點,開心一點,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克服無端煩惱的惡習。當孩子事事往積極的一方麵去考慮並付諸行動時,長大成人後,他就有可能比別人更優秀,並且能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