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係列行為舉止,難免引起劉邦的害怕,所以破楚之後,劉邦的第一要事就是削去他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韓信對於劉邦奪兵改封,心裏自然明白,但是他尚能委曲求全。可是劉邦對他最不放心,尋機貶他為淮陰侯,帶在自己身邊,以免他生出其他野心。此刻的韓信不思退身自保,而是由怨生恨,企圖孤注一擲,東山再起。
但是他所依靠的陳不過是一個無能之輩,所以他的滅亡也隻是遲早的事情。更有一個偶然的機會,韓信家臣首告韓信謀反,他大意失荊州,被蕭何和呂後密謀殺害。
韓信的根本失誤在於,從性格上看,過於自信:自信為劉邦立下了不世之功,劉邦無論如何不會奪去他的齊王之位,所以他堅決不反劉邦,不聽蒯徹的勸告;自信蕭何會時時照料他,貿然進宮,結果被呂後所暗算。從謀略上看,他缺乏長遠性和一貫性:如果他要得到劉邦寵愛,那麼,他不應該利用酈食其作為代價,貪功去奔襲齊國;如果他要永遠跟劉邦對著幹,更不應該脅迫求賞,封為齊王……由於前後不一致,沒有長期打算,所以經常變來變去。
謀略非常強調時機,時機往往是轉瞬即逝。他被貶為淮陰侯,感到沒有重用的可能滯後才想到造反,並且依靠的卻是陳這樣的人,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既然機會已經失去,如果他知足常樂,自然不會引來殺身之禍。說實在的,韓信本來不會造反,完全是劉邦逼出來的;劉邦本來不會殺韓信,完全是韓信自作自受。
不過,韓信的謀反,曆來受到人們的懷疑。
韓信擁有三秦大地之時不反,兵權在手的時候不反,當楚王的時候不反,而今竟然去因為一個匹夫去謀反,大大令人懷疑!韓信的能力和眼光,難道看不出陳是何人?所以韓信被誅,主謀是劉邦,劊子手是呂後,幫凶是蕭何,這完全是一樁冤案。
劉邦誅殺韓信,不是韓信有罪,而是韓信對他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不過劉邦也不會沒有證據就殺韓信,於是呂後充當劊子手,蕭何在旁邊幫凶,韓信身首異處。事情辦了,卻不是自己辦的,後人隻會罵呂後殘忍,蕭何不義,卻不會把帳算到劉邦頭上。
韓信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他的絕世軍功和才華。呂後擔心劉邦死後韓信篡位,漢十一年,呂後和蕭何誘捕韓信,以謀反罪名殺之。其實蕭何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的,據說蕭何還留下了韓信的後代。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一位肱骨大臣,忠心耿耿,可是,就是這樣蕭何,卻經常受到劉邦的懷疑。對君主而言,似乎所有人都要防範。
豐沛起義,蕭何跟著劉邦出謀劃策;進入關中,蕭何不失時機的做出了許多劉邦沒有做到,甚至是沒有想到的事情;退守漢中,蕭何月下追韓信;平定三秦,蕭何當上了劉邦的後勤部長,他穩定了後方;輸送軍糧兵源……劉邦奪得天下後,蕭何管理國家,計殺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