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你的意中人同時也愛著你,你就可以采取直抒心意的方法,即向你的意中人直接表達愛慕之情。列寧向克魯普斯卡婭求愛時,就在信中直接了當地寫道:請做我的妻子吧!一直愛著列寧的克魯普斯卡婭也幹脆地寫道: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做你的妻子吧!
處於這個時斯的男女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她們羞於敞開心扉,恐怕當麵表達心跡而被拒絕很沒有麵子。那麼,可以采取投書“問路”方法,即向對方寄去一信,在信中盡你才智一吐心曲;或是贈予對方有表達心跡語言的精美的專;片,視對方的文化水平或領悟能力,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
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切記,千萬不能洋洋灑灑傾訴衷腸或通篇充滿直截的“我愛你”。這樣做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可以贈送一些小禮物以暗喻愛情。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巧妙,寓意深長,富有浪漫色彩。這樣當對方收到禮物時既感到欣慰,又能從中體會到你的心意。
還可以通過行動暗示,默默地為你的意中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借助朋友的幫助,親友的括給你的意中人。由於有中間人做緩衝,你既可以及時獲得準確的答複,又可以避免若遭到拒絕的尷尬。
表達愛的方式很多,采取哪一種要看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但有一點是明了的,即你有了心上人,就要大膽主動地向對方表白,要勇於從閉鎖的求愛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以開放的情感交流方式,去主動尋覓幸福愛情的蹤跡。
一旦發現了理想的意中人,就應毫不遲疑,果斷地“進攻”。即使遇到了障礙也不要輕易退卻。因為有時“拒絕”並不意味著失敗。即使真的失敗了,也還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重新把握愛情的機遇。
如何區分友情與愛情?
自古以來,人們歌頌友情,渴望愛情。愛情和友情,猶如色彩斑斕的並蒂蓮,難以辨別清楚。但是細細想來,還是能夠找到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點的。
生活中,男女青年的交際往來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越來越頻繁廣泛。在交往中他們相互關心、幫助和體貼,建立了友誼,然而這種友情並非愛情。若擺不正二者的關係,就會給男女雙方帶來不盡的蛔惱。
一般來說,友情和愛情有這樣幾個區別:友情是人類一種高尚的情感。但獲得友情的人,不一定能獲得愛情,而獲得愛情的人可同時享受到友情的芬芳。友情是愛情發展的最初階段,愛情是友情的延伸和升華。這一點是友情和愛情的區別在理論上的闡述。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對方對你試探性的語言和行為,反應遲鈍,不在乎,無絲毫緊張和不自然表情,那麼他(她)對你的情感大多是友情而非愛情。
愛情是專一的隱秘的排他的情感,容不得對方的不忠,更不允許對方泛愛。而友情卻是廣泛的,猶如大海一樣,有博大的胸懷,能容得下眾多的朋友。友情是廣泛的友誼關係,不論男女都可獲得,而愛情是在兩個人的世界中,享受彼此間摯誠熱烈的情感。
生活中,他(她)從未給過你暗示的眼神和動作,從不與你悄聲細語地說話,你與異性在一起時,他(她)從不關注或妒嫉,你約他(她)單獨外出或散步,他(她)總是婉言回絕,那麼,你們的關係大概隻是友情而非愛情。
年齡大了未尋到“知音”怎麼辦?
一個已跨入大齡青年行列,卻還在愛情門外徘徊的人,其內心世界無疑是很苦惱、焦慮的。特別是當他(她)在大街上或公園裏,看到一對對熱戀著的情侶相偎相依從眼前走過的時候,不免又會觸景生情,平添出幾分羨慕,幾分苦澀。
那麼,大齡青年如何才能盡快地擺脫這種境況呢?
首先,要重新審視並調整你的擇偶標準。據有關部門的調查,一些大齡青年所以遲遲找不到意中人,往往與他們的擇偶標準定得不適當有直接關係。有些大齡青年,在他們處在青春妙齡的時候,常常根據某些文藝作品的描寫,在心中臆造出一個理想的、盡善盡美的“王子”或“公主”,並用這個臆想作框框,到生活中去找、去套,結果總是不隨人願。
明明身邊有過一些合適的對象,也曾求愛者絡繹不絕,可她(他)全都不屑一顧,不是嫌這個不夠瀟灑,就是嫌那個氣質欠佳,甚至家庭條件、身高體重等都有要求,這樣去擇偶,怎麼會不難。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齡青年應盡快地放棄不切實際的擇偶標準。隨著年齡的增長,戀人的選擇範圍相對縮小了,這就要求大齡青年必須實事求是,正視現實,不要死抱住“高標準”不放,誤了自己。
當然,調整擇偶標準,並不意味著大齡青年在終身大事上采取“對付”的態度。調整標準絕不等於不要標準。如果因為耗不起歲數而草率地與不愛的人,甚至是不很了解的人結合,那麼會造成更大的痛苦。所以對於戀愛,既不可不切實際,也不能湊合了事。
其次,要克服自卑感,樹立信心。年齡大找對象確實存在一定困難,但因此而心灰意冷,悲觀失望,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消極悲觀不解決任何問題。而且,這種自我消沉比一切生理上的疾病都更為可怕,它會蔓延到生活的各個方麵,影響學習和工作,甚至導致人格變態。
一個精神萎靡,孤僻寡言,沒有一點熱情和朝氣的人,誰還願意為他(她)“牽線搭橋”,又有誰會喜歡他們呢?因此,大齡青年,一定要振奮起精神,朝氣蓬勃地去工作,去學習,積極參加社會交往活動,不灰心,不等待,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戀人?
馬克思曾經指出:“一個人幹不成事,要想美好地度過一生,就隻有兩個人結合。因為半個球是無法滾動的,所以,每個成年人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一半。”
馬克思關於愛情的“兩半球結合”理論精辟地論述了男女雙方在愛情中的位置,說明真正的愛情,是男女雙方在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的結合,而不是一方依附於另一方。
既然愛情中的雙方都是各自的半個“球”,要使其成為“圓球”滾動起來,就必須在質量上大小上都相匹配。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大風大浪中攜手並肩,同舟共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個悠閑的乘客。所以,在生活中,過分地依賴對方,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
戀人間的依賴大體有幾種表現,首先是思想上的依賴。依賴者喜歡遇事不動腦筋,一切唯戀人的意誌是從,使自己處於戀人的保護之下,像幼兒那樣不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其次是生活上的依賴。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不會幹或者是不願幹,憑著戀人對自己的愛,坐享其成。
第三,事業上的依賴。事業上自己不勤奮,不努力,無理想,無抱負,企望戀人的飛黃騰達,給自己帶來好運。第四,經濟上的依賴。以婚姻為手段,找個有錢有勢的戀人,享受榮華富貴,等等。
我們知道,愛情是建立在雙方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從上邊的依附關係可以看出被依賴者和依賴者完全是從屬關係。依賴者把自己放在了附屬的、次要的地位上,這種戀愛中的從屬地位,決定了愛情的悲劇性質。因此,戀愛中的雙方,必須擺脫依附關係,使愛情沿著正確的軌跡發展。
那麼,戀愛中若出現了過分依賴怎麼辦呢?
要在心理上認識這種過分依賴的危害性。在處理每一件事情之前,先把處理這件事情的方案在頭腦中做個周密思考,聚集你的智慧及才華,搞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你缺乏經驗,可主動把你的想法拿出來與戀人商量,力爭使問題圓滿解決。久而久之,你就會對依靠自己處理問題充滿信心。
要按照自己的意誌、願望行事。不要總是違心地討好戀人而失去自我。不要因為戀人高興,你就喜笑顏開,因為戀人不高興而愁眉苦臉。要擴大自己的交際視野,要珍惜自己獨立行事的權利。
真正生活的實質在於獨立,隻有獨立才會受到別人(包括戀人在內)的尊重。那些敢於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才是令人敬佩的。
作為被依賴者,應注意培養戀人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要使其懂得,依賴不是在加深、鞏固戀人對自己的愛情,而是在削弱、甚至摧毀對方對自己的愛情。
戀人以死相逼怎麼辦?
明華與燕子相處有一段時間了,他們是經朋友介紹相識的。起初,彼此對對方的條件還滿意,因此建立了戀愛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了解的加深,明華感覺燕子身上有很多他不能接受的東西。因此,經過再三考慮,決定中斷與女友的戀愛關係。然而,卻遭到女友燕子的堅決反對,並以死相威脅。有一次燕子真的喝了農藥,幸虧搶救及時,得以脫險。
我們知道,遷就妥協不是愛情。愛情是兩顆心靈的共鳴。如果單方麵不顧對方的拒絕,而死纏住對方,這隻是單相思,一廂情願,因此,產生不了真正的愛情。其實,即使以死相逼得到了戀人,也是痛苦的,會使對方陷進無盡的怨恨之中,明知是不幸的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