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直口快”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和目的,是惡意的,且講的純屬子虛烏有,那麼,即使沒有得罪人,也應該對這樣的人進行批評教育。如果是為了國家和集體事業心直口快,堅持原則則應大力支持表揚,以弘揚正氣。
主觀動機應與客觀效果相統一,“心直口快”要注意四個方麵的問題。第一,“心直口快”要注意政治,注意大事。在關係革命利益、黨的原則的大問題上,要旗幟鮮明、敢說敢做,即使一時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第二,“心直口快”要注意場合環境。有些話可以在大家麵前說,有些則隻能在領導中間說,或在組織生活會、行政生活會上說。特定的話在特定的場合說,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三,“心直口快”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表揚也好,批評也好,都不要把話說滿。這樣做,聽者容易接受,你的善意才易被別人理解。
第四,說話要有根據,不誇大,不縮小。有的人喜歡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搬弄是非,這不叫“心直口快”,而叫“自由主義”。注意了以上各點,“心直口快”的人就比較容易被別人理解。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領導者如何對待“心直口快”的人(出發點正確的)。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那些心直口快的同誌盡管主觀上小心翼翼,非常注意方式方法,但難免會說出一些“不中聽”的話來,特別是對領導。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的開明的領導應以豁達大度的態度,歡迎那些“不中聽”的話和敢說“不中聽”的話的“心直口快”的人。
這實際上也是對正義的一種支持,對“心直口快”的同誌的一種公正對待。
被人誤解怎麼辦?
有一出京劇叫《將相和》,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和宰相藺相如相交中的一段故事。廉頗誤認為藺相如是一個爭名奪位的人,不但處處看不起藺相如,還故意與藺作對,找岔子。但藺相如則處處以大局為重,忍辱求全,讓著廉頗。
後來,廉頗知道真相,羞愧難言,跑到相府“負荊請罪”,最後實現了“將相和”。一個是大將,一個是名相,尚且有誤解和被誤解的現象,普通人之間互相交往產生誤解更是屢見不鮮。
一旦被人誤解,應該怎麼辦呢?
冷靜地想一想可能造成別人誤解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特別要多從自己主觀上找原因,多做自我批評。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雖然用心很好,但由於性格急躁,方法簡單或語言生硬,看法片麵等,造成對方誤會,“好心不得好報”。這就需要被誤解的人從嚴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毛病,減少誤會,把好的動機和好的效果統一起來。
一如既往,真誠待人。一片真心,被人誤解,當然是最令人痛心的事。但為了團結同誌,有利工作,我們不應該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反過來責怪或有意疏遠誤解自己的人。相反,應該一如既往,真誠待人,不要因此影響之間的交往,不要影響正常的工作。
如果誤解涉及重大的原則問題,可以心平氣和地找對方加以解釋和說明;必要時,也可以找領導做些解釋,請領導從中做些疏導工作注意,這種解釋不是推卸責任或者告狀式的、以便盡快消除誤解。
如果誤解屬於非原則性的問題,有時,這種解釋的效果適得其反、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日久見人心”,誤會自然會消除。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或許經過誤會和誤會的消除,彼此的理解更深,友誼更加牢固。
人處順境應注意什麼?
人們常說,逆境和失敗是對一個人意誌、毅力的考驗。但是順境和成功更是對一個人意誌、毅力的考驗,卻常被人們所忽視。於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總有一帆風順者從前進的人流中退下來,總有登上人生事業高峰者從頂峰跌下來。無情的事實警示我們:人處順境怎麼辦,是一個必須認真回答的人生課題。
牢記順境來之不易,成功來之不易。失敗是成功之母,順境是從逆境中來的。由失敗向成功的轉化,由逆境向順境的演變,就一項事業來說,必須經過若幹年的時間,成千上萬人艱苦卓絕的鬥爭;就一個人來說,也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勤奮的工作。成功是以拚搏為代價的,順境是用奮鬥換來的。
古語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事業、工作何嚐不是如此!隻有在順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成績麵前謙虛謹慎,繼續拚搏,不斷奮鬥,才能發展順境,擴大成績,攀上人生的新台階。如果在順境中,在成績麵前自滿自足,津津樂道,不再去拚搏,不再去奮鬥,那麼,順境就可能變成逆境,成功也可能轉化為失敗。
居安思危,在順境中,在成績麵前嚴格解剖自己。由於身處順境,由於取得了成功,頌歌往往會在你的四周響起。這時,你千萬不要陶醉其中,而忘乎所以。學海無邊,事業無限。我們應該把人生的標尺不斷地定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用新的標準、新的要求來嚴格剖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弱點,明確繼續前進的方向,爭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在現實生活中,順境和逆境,成功和失敗,往往緊密連在一起,又可相互轉換。轉換的原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由於順境和成功總伴隨著喜悅和滿足,特別是長期身處順境,更容易使人思想鬆懈,所以,一旦逆境降臨,往往沒有相應的承受能力,驚惶失措,迷失方向,喪失鬥誌,一下子垮下來。
所以,當我們身處順境,麵對成功時,時時要有迎接逆境,麵臨失敗的心理準備。當然,有這個準備,不是讓我們消極地等待失敗,被動挨打,而是多方努力,爭取新的勝利,避免陷入逆境,遭受失敗。
犯了錯誤怎麼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存在的。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通過錯誤,走向正確,走向成功,這是真理。就是說,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隻是錯誤的大小、性質不同而已。因此,“犯了錯誤怎麼辦”,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首先,要認真分析、總結犯錯誤的原因,從中找出經驗教訓,作為今後的借鑒。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跌倒一次不為過,如果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或者跌倒爬不起來,那就十分可悲了。犯了錯誤以後最不應該的是諱疾忌醫,固執己見,堅持錯誤,死不回頭,直到碰得頭破血流。
任何成功都是用失敗的汗水澆灌出來的,關鍵是要善於從失敗中學習,從錯誤中學習,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成熟起來。
其次,既要從錯誤中深刻反省,又不能自責反省過度,失去自信,走向自卑和消極。知恥者勇。敢於正視錯誤從錯誤中反省和解剖自己,使自己日後少走或不走彎路,這是強者的態度;不敢正視錯誤,回避錯誤,這是弱者的表現。然而,反省是手段,不是目的。有的人犯了錯誤以後,一味地消極地反省,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不能自拔。
於是從反省走向消極、自卑,否定一切,甚至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勇氣。很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態度。當然,從錯誤和失敗中奮起,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隻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有百折不撓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氣,就能夠重新揚起前進的風帆。再次,犯了錯誤以後要正確對待社會輿論。
一個人犯了錯誤駕即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評論。作為犯錯誤者,一定要保持醒的頭腦,對善意的批評要認真聽取,對誇大錯誤事實惡意攻擊中傷者,可不予理會。西方有句諺語說:“在潑髒水的時候,不要連澡盆裏的孩子也一起潑掉。”
這句話的深刻哲理,告訴我們對自己要有個正確估計,有個全麵的評價,不能一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對,自己也跟著全盤否定自己。所以,在改正錯誤的時候不要把自己原來正確的東西擯棄了!隻要我們嚴肅認真地對待錯誤,那麼,我們就可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被人冷落怎麼辦?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總希望別人對自己熱情、周到、彬彬有禮;當工作、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時,同樣希望這個集體對自己熱情、友愛,充滿溫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被人冷落的現象常有發生,有的人因此而灰心喪氣,失去了前進的信心。由此可見,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被冷落的現象,有著十分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