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交友篇(二)(1 / 3)

遇到搬弄是非的人怎麼辦?

絕大多數人都渴望與別人真誠相處,希望工作、生活在一個宜相理解,融洽的集體中,但事實往往不如人意。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一些愛搬弄是非的人,他們耳朵“長”,到處捕風捉影,道聽途說;他們嘴巴“長”,今天在張三麵前說李四,明天在李四麵前說張三。

結果,由於這些愛搬弄是非的人“積極活動”,往往搞得一個單位人心渙散,四分五裂。雖然這些搬弄是非的人出發點和動機各不相同,有的隻是由於習慣惡劣,喜歡“包打聽”,喜歡在別人麵前賣自己的“消息靈通”,無意中起了搬弄是非的作用;有的卻是懷著個人目的,或泄私憤、圖報複,或轉移視線,把水攪渾,但是,其客觀效果都無多大差別。所以,對這類人必須認真對待。

當搬弄是非者把“是非”搬弄到自己頭上的時候,要坦蕩,泰然處之。人生在世,從娘肚裏一出來,就被別人議論:這孩子乖不乖,醜不醜;長大成長,人際交往日益擴:,被別人議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全然不被別人議論的人幾乎沒有。

搬弄是非者議論別人,就其內容來說,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善意的,也有惡的;有吹捧的,也有貶低的。但不管哪種議論,都應該以坦蕩的胸懷,泰然處之。

當聽到吹捧自己或說自己好的議論時,不要忘乎所以,自以為不得了;當聽到貶低自己或說自己不好的議論的,則應該冷靜分析,區別妨待:對議論中某些合理的東西,要“消化吸收”,引以為戒;對議論中不符合事實的東西,也不必怒形於色,耿耿於懷,不必為那些議論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終日,以致失去心理平衡,影響情緒,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古語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個強者,是為了事業而活著,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而活著;隻有弱者,沒有可追求的目標,沒有自己的事業,才會總是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常常被別人的議論左右自己的行動。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我們將昂首闊步走路己的略,幹自己的事,鐵的事實將把那些搬弄是非的人所搬弄的“是非”無情地予以粉碎!

當遇到搬弄是非者搬弄別人的“是非”時,要敢於主持正義,站出來說公道話。首先,敢於出來澄清是非,使搬弄是非者沒有“市場”。其次,要以同誌式的態度對搬弄是非的人進行教育、幫助,一方麵,使搬弄是非者認清搬弄是非的“惡果”;另一方麵,要幫助搬弄是非者全麵了觶被議論的同誌

。當然,也要講求方法。在為被議論的同誌講公道話的時候,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分析的方法。如果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就缺乏說服力,就收不到應有效果,反而會幫搬弄是非者的忙,讓群眾同情他們。特別要避免讓搬弄是非者與被議論的人當麵對質,這樣做會使三方都處於一個極其難堪的環境中,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如果弄得不好,還可能使矛盾激化。

3.大家努力,創造一個“消滅”搬弄是非者的大環境。搬弄是非者所以得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單位內部缺乏民主,同誌間缺乏思想交淹。所以,就一個單位來說,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民主生活會,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話擺在桌麵上;就個人來說,同誌之間要經常交心談心,進行思想交流,有意見當麵講,有誤會當麵解釋。如此,搬弄是非者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團結就多了一份保證。

寸進尺的人怎麼辦?

寬以待人,遇事忍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是指導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之一。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講一點寬容和忍讓,即使個人吃點虧,但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團結了更多的人,維護了家庭的和睦,集體的團結,既利己,又利人。

但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雙方發生糾紛,一方顧全大局,克製自己,一讓再讓;另一方則無理攪三分,得寸進尺。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寬容、忍讓,是不行的。那麼,進到這種得寸進尺的人怎麼辦呢?

劃清界限,該讓的大方地讓,該爭的堅決地爭。所謂劃清界限,就是要劃清爭執、糾紛的問題是原則性的,還是非原則性的。對非原則性的問題,可以講忍讓,講寬容,不去計較。對原則性的問題,特別是重大的原則問題和牽涉到個人的根本利益的問題,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則應當旗幟鮮明,寸步不讓,爭個一清二楚。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退讓都是對歪風邪氣的支持和縱容。經濟利益的糾紛,為求得爭執和糾紛的順利解決,適當的讓,仍然是可取的;但讓到一定程度後,如果對方仍然得寸進尺,就不能一讓再讓,而應據理力爭,求得公平合理的解決。

爭,要講究方法,要合理合法,要有理有節。與得寸進尺的人打交道,往往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所以,爭的時候應通過一定的組織,依照一定的行政、法律程序。這樣做,一是中間有仲裁者;二是判斷是非有客觀依據(政策、法律、規章製度等)有的人出於對得寸進尺者的義憤,往往一時感情用事,做出一些喪失理智的事情,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說了過頭的話,或動手動腳,做了違法的事,有理反而變成了無理,這是特別應該警惕,應該避免的。

與得寸進尺者打交道,最好預先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爭執或糾紛的發生。對可能發生爭執的事情,可事先講清楚;可能發生權益糾紛的,可事先通過中間人訂立“協議”、“合同”之類的東西,把雙方的權利、義務及遇到問題的處理方法寫清楚,到時,就可“有章可依”,“照章辦事”。

遇到嫉妒心強的人怎麼辦?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青年人尤其如此。由於自尊和好勝,便產生了一種要在集體中表現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努力地工作,總是希望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不斷地進步。

這是自尊和好勝的主要的和積極的方麵。但是,也有一些人,一方麵自尊心很強,爭強好勝,但由於各種原因乂主要是主觀上的原因、總也“強”不起來,“勝利”不了,再加上不能正確對待,於是,對別人便產生了嫉妒心,對別人的成績表示懷疑,暗暗希望別人垮下來;有的甚至妒火中燒,喪失理智,對自己嫉妒的人產生敵對情緒,背地或公開詆毀、誹謗、中傷對方,使友誼破裂,集體渙散,嚴重的還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嫉妒心強的人,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加以對待。

以大局為重,以事業為重,從正麵調動、引導嫉妒心強的人的積極性,發揮其長處。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東吳名將周瑜可算是個嫉妒心強的人了,他出於一己私欲,總想壓倒諸葛亮,處心積慮,給諸葛亮出難題,甚至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但諸葛亮胸懷聯吳抗魏的大局,以事業為重,不去計較周瑜的小動作,而是想方設法發揮周瑜的聰明才智,隻要對抗魏有利的事,他一概支持,並全力協助。這就叫扶正壓邪,即從大局出發,重事業,輕小侮,扶持嫉妒心強的人的積極的方麵,以抵消其消極的方麵。

胸懷坦蕩,氣量大度,要有忍讓精神。與嫉妒心強的人相處,肯定會時不時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對此,我們要有豁達大度的氣量,從有利於工作,有利於團結的大局出發,能諒解的諒解,能忍讓的忍讓,不應為個人恩怨而斤斤計較或耿耿於懷。

從愛護和幫助出發,對嫉妒心強的人開展積極的原則性的批評。對嫉妒心強的人的無理行為的有限度的寬容、忍讓,本身是對他們一種感化和教育。在一般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大多會被感動,進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並會在實踐中遂步加以改正。

但是,對那些執迷不悟的人,僅僅靠寬容、忍讓去感化他們是不夠的,還必須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對其進行嚴肅的批評,批判嫉妒行為的錯誤,分析嫉妒心理的危害,指出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鼓勵他們改正錯誤,輕裝前進。

因心直口快得罪人怎麼辦?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有的人粗狂,有的人細膩;有的人說話婉轉周到,有的人說話心直口快,這些不同的性格特點,不管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一般來講,與人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修養、工作好壞,並無直接的聯係。但我們也不能忽視。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有“心直口快得罪人”的事情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毛主席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提出一個著名公式,即“團結一批評一團結”,並強調公式中的第一個“團結”是指從團結的願望出發。我們在分析“心直口快”這一現象時,也應該借鑒這種方法,把“心直口快”的出發點弄清楚:為公,還是為私;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大體上符合事實,還是無中生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