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瓦拉無法被平定,但其對朝廷的危險將會變得十分微小,可之後呢?張佐和徐敬業算來算去,以大名朝如今之賦稅,除非大明所有百姓一人多交三成賦稅,宮中內庫削減一半用度,戶部各種支出削減三成費用才勉強可以出兵收複河套平原與大同以北的大批草原。收複並不等於占領,如今大明完全可以輕易占領這些地區,但如果要收複,使其成為大明國土,並加以控製,那必定要先遷移大批百姓進入這些地區,大明百姓念土念家,除非沒了活路否則絕對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人離鄉賤,強迫遷移所將激起很大的民怨。
強迫遷移之後朝廷就要付出一筆銀兩用來賠償移民,幫助移民重新開墾土地,建立家園,移民所遷之地在三年內是無法達到自給自足之能力,朝廷還要每年輸送大量糧食到北方以防止饑荒,如此眾多的花費還不是朝廷將要付出的最大支出,朝廷所要付出的最大一筆銀兩乃是用來修建堅固的要塞城池,並派兵駐守之費用。要保護遷移的大明百姓,保證朝廷對所收複之地區的絕對占領,沒有堅固的城池和要塞,還有大量的士兵是不行的。堅固的城池和要塞可以存放大批軍用物資,防止以騎兵為主力的蒙元餘孽之進攻和掠奪。草原遊牧民族來去如風,擅長騎射,以步兵為主的明軍倘若駐軍過少則無力對來犯的蒙元餘孽進行反擊,保證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數量龐大的駐軍,而數量龐大的駐軍就意味著每年高額的軍餉與軍費,北部草原乃是苦寒之地,為了穩定軍心士氣士兵每月所得軍餉必須是平常士兵的兩倍。
說來說去還是因為銀子的問題,如果這一切都能實現,那麼當太子登基之時,所要麵對的將是一個國庫空虛,內庫用度不足,各地民怨沸騰的局麵,不僅是張佐和徐敬業,張延秀也認為太子是絕對不願麵對這種局麵的,太子他隻想做一個守成之仁君。張延秀很是無奈,他沒想到開疆擴土之宏願將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局麵,更何況現在鎮北公還沒有追擊到瓦拉可汗,能否成功亦還是一個問題,張延秀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慢慢地將兩封信燒掉,他本身就明白一件事,朝廷目前國庫內所存根本隻夠戰後所用。先前的京城保衛戰情況雖然十分危急,但實際陣亡之將士並不多,朝廷並不用付出太多的撫恤。此次北伐先前一直站傷亡過十萬,並且全部都是登記在冊的士兵,按照最低標準一人二十兩銀子的撫恤,朝廷就要付出兩萬百萬的撫恤金,而所有人都知道子虛帝是不會隻拿出這麼少的銀兩的,事關軍心士氣。不僅是撫恤要用到大筆銀兩,對於有功將士的獎賞也需要大筆的銀兩,戰後能夠保持國庫的正常運轉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想到這,張延秀馬上寫了一份折子,建議皇上在撫恤陣亡士兵之時以部分糧食替代銀兩,一次撫恤給陣亡士兵的家屬一定的銀兩,然後再接下去的十年時間內,每月派發給各家陣亡家屬一定的糧食,以此來顯示皇恩浩蕩,大戶人家不在乎糧食,他們在乎的是銀子,但陣亡士兵大多都不是大戶人家,小戶人家所在乎的是糧食,銀兩是存儲起來在急用錢的時候才拿出來的。朝廷並不缺糧食,有些糧食還會放到發黴爛掉,朝廷缺的是銀兩,如此一來就可以為朝廷不用一次付出大筆的銀兩,同時保證了陣亡士兵家屬在十年內的基本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