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神農架“野人”之謎(3)(2 / 2)

生物學家當然不會單從人類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一種動物行為,但即使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生物學家也承認,動物成年個體的護幼天性是保證種族繁衍的一種本能,而偶然出現的殺嬰現象則是一種特殊條件下出現的反常行為。但據近20年來野外工作取得的資料表明,野生動物中殺嬰現象十分普遍,從靈長類、食肉類、齧齒類,一直到鳥類、魚類都有發生。動物殺嬰的死亡率竟然遠高於人類中的謀殺甚至加上戰爭造成的死亡率。因此,當近10年來有關動物殺嬰的報告開始頻繁地出現時,許多科學家都感到困惑。圍繞動物殺嬰的原因,動物學家、人類學家、社會生物學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以美國伯克利大學的人類學家多希諾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殺嬰是由環境擁擠造成的一種壓迫效應。證據是在種群密度很高的猴子中確有殺嬰現象,實驗室空間狹窄的鼠籠裏飼養的小鼠也常咬死剛生下的幼鼠。野外條件下,一些較高等的社群動物如猩猩、狒狒和猴子中,當發生種群內衝突時,幼體常遭殺戮。當種群密度升高,食物顯得不足時,淘汰幼體是為了減少對食物的競爭,如黑猩猩會咬死並吃掉非親生的幼體;姬鼠會咬死企圖吃奶的病弱幼體;黑鷹會啄死第二隻孵出的雛鳥。有些學者將這種殺嬰比做一種殘忍而不經濟的節育措施,因為在動物社會內,還不可能有完善而有效的避孕方法,就是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殺嬰也是比流產安全的一種措施,而且選擇性的殺嬰還有優生意義。多希諾還指出,動物在受到驚擾威脅或嗅到特殊氣味時,也會發生殺嬰,如母兔在剛產下幼兔時,如受到外界驚擾就會吃掉幼兔。但紐約動物學會的湯姆·斯特魯薩克等專家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他們曾在烏幹達的基倍勒森林中親眼觀察到三種猴子在種群未受驚擾且並不擁擠的情況下殺嬰。

跟擁擠壓迫效應不同的觀點認為,殺嬰是一種結偶生殖的需要。持這種觀點的有日本京都大學的動物學家杉山、美國生物人類學家聯合會的一些科學家,他們提出了一種生殖優性假說。杉山曾長期研究灰長尾葉猴的野外生活。長尾葉猴曆來被認為是一種溫和的社群動物,種內成員會很好地集群合作,很少發生爭鬥。杉山發現,猴群一般由1~3隻成年雄猴為頭領,帶領著25~30隻個體猴,年輕雄猴在登上首領寶座接管一個種群時會殺死幾乎所有未斷奶的幼猴。用擁擠效應顯然無法解釋這種殺嬰行為,因為整個猴群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豐富的食物,外界環境也未對它們構成威脅。他們認為,接管種群的新雄體殺死未斷奶的幼猴,是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孫。因為一般哺乳動物在授乳期不發情,殺死奶猴可促使母猴早發情,從而早生育新頭領的後代。因此,這種表麵看來有害的破壞行為,除了使新頭領得到利益外,對整個種群可能仍是一種生殖上的進步。就是被殺嬰的母獸也往往能從自己後代的死亡中受益,當被屠殺幼仔的場麵驚擾後不久,通常它就與殺嬰凶手結偶。這些在老的社群中地位較低的雌體,會通過與新頭領結偶而獲得較高的地位,得到較好的食物和較多的保護。它所生下的幼猴是新頭領的後代,會受到保護而不致被殺。但持不同觀點的學者指出,生殖優性假說也證據不足。因為有些動物如兔、絨鼠、袋鼠、黃麂等產後即會發情,而上述基倍勒森林的三種猴子在新頭領接管種群後殺嬰行為也仍不停止;對於雌體殺嬰以及鳥類、魚類中的殺嬰,生殖優性原則更無法解釋。因此生殖優性假說也有明顯的局限性。

動物殺嬰的原因究竟何在?現在還是個待揭之謎。

萬蛙為何聚會於冰雪世界?

每年冬春時節,在南嶽衡山廣濟寺的冰雪世界裏,都要出現一個奇特的聚會,說其奇特,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這個聚會不是人類的,而是動物的。這種動物就是石蛙。

廣濟寺位於衡山祝融峰下,群峰環繞,古木崢嶸。寺前那一塊平坦的水田,就成了上萬隻石蛙一年一度的聚會處。立春前後或者冬至來臨,成千上萬的石蛙便紛至遝來。它們顏色各異,有褐色的、黃色的,也有棕色的、黑色的。有的大如小碗口,有的則小似大花生。起初時或成團嬉戲,相互取樂;或首尾相咬,圍成圓圈;或前呼後擁,擺成長龍。然後蛙蓋蛙,層層堆疊,形似寶塔,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最高者達1米左右。

石蛙產卵也在聚會時。蛙卵如黃豆般大小,密密麻麻、彎彎曲曲地擺列成一條條長線,像蜘蛛網一樣布滿水田。南嶽一年一度的石蛙聚會,多則半個月,少則數日。然後,萬蛙就會突然在一夜之間散去,留下滿田的蛙卵。到陽春三月,蛙卵便開始孵化。

冰天雪地的高山田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蛙會奇觀?目前還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