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鮑勃·貝克提出恐龍是具有熱血生理的、極為敏捷活躍的動物,並認為恐龍並沒有斷子絕孫,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為了證實自己的論點,貝克列舉了許多研究證據。這位學者指出,動物的肢體狀況能反映出它對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勢,這就說明這類動物動作敏捷、行動活躍,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維持這樣高的能量輸出,隻有熱血動物才能夠做到。根據對恐龍骨骼的研究已經知道,它的肢體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長,從理論上估計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小時26~96公裏,顯然應該是熱血動物。此外,貝克還提出了“共同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溫血動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們所捕殺的動物要比冷血食肉動物更多,結果從恐龍的動物群組合中證實了這一點,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龍所占的比例相當之高,由此也能說明恐龍是熱血動物。這一理論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些學者提出了補充該理論的研究結果。英國學者德斯蒙德在他所著的《熱血恐龍》一書中指出,恐龍類裏很少有身體小巧的小型恐龍,因為一隻小型的熱血動物,如果身體外表沒有毛發或羽毛的絕緣覆蓋物,就會過速地散失自己的體溫,而恐龍差不多都是龐然大物,所以不能太快地失去體熱。其次,在一些最為龐大的恐龍脊椎骨裏,有一些巨大的空腔,這表明恐龍可能也有鳥類那樣的一個氣囊係統,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換氣和更充分地從空氣中攝取氧氣。還有,恐龍都具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次生齶,有了這個齶就能邊吃食物邊呼吸,而任何一種熱血動物都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呼吸。
熱血恐龍的理論導致了古生物學上的一場革命,它打破了許多傳統觀念,但同時也遭到了許多古生物學者的強烈批評和抨擊,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學家們的反對。以大英博物館研究古代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學者艾倫·查理吉為代表的學者們,不讚成“共同結構”的理論,他們提出作為熱血動物的鳥類雖然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但不代表所有的恐龍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
恐龍是冷血還是熱血,此問題涉及到恐龍的分類、特性和習性。到目前為止,雖有大量的事實證明一些肉食恐龍和中、小型恐龍可能是熱血動物,但對大型草食恐龍究竟是冷血還是熱血尚難下定論。此外,它還涉及到恐龍的滅絕問題。因為,如果許多中、小型恐龍是溫血的,那麼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顯然用隕星撞擊、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造成氣候變冷、食物短缺等原因均難以完滿解釋。
動物為何有“殺過”行為?
動物學家發現,一隻金錢豹有時能夠一下子殺死17隻山羊,然後把屍體放在那裏,揚長而去;獅子能夠殺害更多的牛、羊、驢,遠遠超出自己的食量;北極熊能夠一連殺死21隻獨角鯨;幾隻餓狼一次可以殺害上百隻的小馴鹿。這些被稱為動物的“殺過”行為。
人們最熟悉的是赤狐的“殺過”行為。歐美村落的農民都知道,赤狐常在夜間闖入棚舍,把雞、鴨統統殺死。據說,一位荷蘭的動物行為學家曾在農村雞舍旁守夜觀察,目擊一隻赤狐跳進雞舍,大約在10分鍾的時間內,把雞舍中的12隻小雞全部殺盡,最後僅帶走1隻,棄留下11隻死雞。不僅如此,赤狐還常常在暴風雨之夜,闖入黑頭鷗的棲息地,輕而易舉地把數十隻鳥按順序逐個咬死,竟一隻不吃,一隻不帶,空嘴而去。後來,有一位動物學博士來到黑頭鷗的棲息地進行考察,發現這種鳥在夜間,尤其是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刻,都蹲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即使遇上人和猛獸也不逃避。
貓頭鷹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尤其在繁殖期間的貓頭鷹,捕鼠本領更為驚人,會表現出極大的“殺過”行為。有的貓:頭鷹即使在飽餐以後,遇上鼠類仍會奮力追逐,寧可殺死扔棄,也不讓田鼠逃脫。
動物的“殺過”行為對人類來說既有利又有弊。例如貓頭鷹大量殺死老鼠,顯然對人類是有益的。但赤狐殺死家禽以及獅、豹、狼等猛獸過量殺害家畜和野生動物,又使人類遭受損失。
人們雖然聽到或看到一些動物確有“殺過”行為,可是對它們“殺過”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一些動物學家認為,“殺過”是食肉動物殘忍好殺的本性,不僅在陸生猛獸中有,在海獸裏也有,如虎鯨群衝入海豚或海獅群後,幾乎可使對方“全軍覆沒”,可是被它們所食的僅是少數。另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即使是凶殘的食肉動物,其“殺過”行為也是偶然現象,是由於它們接近獵物時,受到將被捕食動物的驚嚇和竄逃的刺激而引起的,決不是殘忍好殺的本性所致。然而,較多的動物學家認為,“殺過”成因不能一概而論,要作具體分析,有的動物是出於本性,有的動物卻是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也可能兩種原因兼而有之。少數動物學家提出,以上對動物“殺過”行為原因的解釋,都屬於推測性的,目前還缺乏科學的論證。
動物殺嬰的原因何在?
動物都有護幼的天性,再凶殘的動物似乎也不會去傷害同類的幼體。動物的母愛和舐犢之情常贏得人們的讚歎。相反,對動物社群中出現的自相殘殺或同類相食,人們會由衷地反感厭惡;要是發現動物殺害幼體,更是將之視為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