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是非(7)(2 / 2)

孔子端不再猶豫,當即起身請禮。一行人騎馬走到郊外,張少英手持白蘭劍,孔子端背負儒木劍。二人一個英氣逼人,一個端穩素雅,氣息之下各有千秋。張少英之武藝在其與花易玄在武林盟一戰經過刻意的傳導聲名早已威震天下。內功之道能夠禦氣有成已是難得,禦氣化形便是一等一的高手,以形禦行非乃絕世奇才所不能,孔子端自知非其敵手,拔劍橫胸,左手雙指點於木劍刃尖,正是六藝劍法禮藝第二招,正心誠意。姬靈霜曾與張少英說過,武林中人對儒家人的六藝劍法一直抱有華而不實的偏見,實則因為儒門習武不事與鬥毆,本意在於修身。數百年來六藝劍法經過曆代改良疊加,這七十二招六藝劍法之奧妙縱橫派都未盡皆,小覷不得。難就難在如今的六藝劍譜早已失散,甚至弄虛作假已不堪盛唐之威名。儒門之人好雅,愛麵子,張少英不願折了孔子端傲氣。本欲出劍的同時,突然棄劍禦氣化形,地麵的沙土經真氣引導進而凝聚成劍,並出聲說道:“劍乃凶器,不堪獨秀之君子,在下謹以此土討教。”孔子端暗暗心驚的同時亦微微一笑,其學術有成,心性高深,倒並不在意張少英此是侮辱還是顯擺。連武林盟之人都能勇於麵對自己不堪的一麵,儒門正統豈能連以武犯禁之人都不如?

孔子端說了聲:“得罪了。”言畢,但見木劍翻轉,身形迅動,劍花激起一道劍氣迎麵攻向張少英。能在一瞬間發動如此驚人的招式,加上孔子端之素雅,張少英忍禁不住的暗歎好俊俏的身手,雖然自己一招便可將其擊敗。儒門注重修性,在招式之領悟上得天獨厚,別有一路神通。總是冥想過多實踐太少,基本隻限於儒門弟子之間的切磋。孔子端劍招一出即是劍花翻轉,劍影流動,呼嘯之聲不絕於耳。外人看來猶如走馬觀花,華而不實。張少英亦想一睹六藝劍法之劍招,僅以逍遙十三式接招。兩人一個招式靈動,身法飄逸絕倫,一個隨性大方,出招如行雲流水,虛實之間極盡觀賞,周遭諸眾無不暗暗歎服。張少英在武林中聲望雖高,終究離俠義太遠,遠不如孔子端一門獨秀之稱號來的表裏如一。儒門學子也沒想到平日溫婉的師兄竟然能與張少英過招,百戰論道之名顯現武林以來,縱橫派掌門的入室弟子自不會太差。孔子端感受到張少英的隨意已知其武學進境深不可測,自己萬不是對手,唯有施展生平絕學一吐心中快意。

張少英如今的逍遙十三式終於大成,十三式甚至融會貫通,甚至不需再使用兵器。孔子端連番施展六藝劍法,終究不能近張少英分毫,七十式使完遍即住手,豎劍請禮,說道:“張先生之武功超凡脫俗,在下不堪對手,獻醜了。”張少英應道:“淵藪兄不必謙虛,忘我之境方為一心而用。是在下輸了。”話必,孔子端才發覺張少英衣袖破了一個小口子,該是激鬥中劍氣所破。心思轉念間,孔子端記得正是那招數部一葉知秋稍稍向前遞了三寸所致。孔子端頓心思莫名,猜不透是自己所成還是張少英故意相讓,無論如何自己終究非其對手,勝之不武。但名義上早有諾言,終是自己勝了。孔子端頓倍感羞辱,沉聲說道:“張先生有意相讓,子端無功不受祿,就此請便了。”

張少英正想挽留,孔子端卻拂袖而去。張少英暗歎一聲,當即寫了武林盟副盟主薦信讓凝香行路中遞給橫網,命武林盟將六藝劍譜送到山東孔家。也許現如今孔子端不接受,但若大禮送到孔家,一門獨秀尚能傷之分毫,名利之下孔家人不會不接受。一路上玉知香暗暗盯著張少英發呆,這個弱冠的身手當真匪夷所思。儒門六藝劍法劍招經過數百年的千錘百煉何其精深奧妙?張少英竟然能毫發無損的接招。世人鄙夷六藝劍法華而不實,但在雲都這都是許多人必修之劍術,連東皇都有所側目,讚其為天下正氣之招。當今天下間的六藝劍法各大流派劍招之名多失典故字意,摻雜著混亂不堪的武學名稱,東皇亦時常為此惋惜不已。

43321/4636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