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7個月智力訓練

第一周

(1)幼兒體操(第二套)

(2)小雞吃米

方法:家長扮雞媽媽,孩子扮小雞,家長教孩子把兩個手指相抵放到嘴邊,帶孩子走或繞圈走,邊走邊說“小雞小雞嘰嘰嘰,跟著媽媽去找食,小雞嘰嘰嘰,快快把米吃!”說完低頭彎下腰,頭上下點動學吃米的動作。

目的:練習走和彎腰動作,提高身體平衡能力。

(3)自己洗腳

方法:寶寶長大了,會自己洗臉、洗手,也應當學習自己洗腳。在洗腳之前應當將拖鞋和幹淨襪子放好,將肥皂放在順手之處,再去準備盆,毛巾和溫度適宜的水。母親口頭’指導脫去鞋襪,將腳放入盆中,用肥皂將腳趾縫、腳背、腳後跟都洗幹淨,用毛巾擦幹,穿上幹淨襪和拖鞋。鼓勵孩子自己將水倒掉,用幹淨水把盆清洗淨,把毛巾和肥皂放回原處,再將鞋襪收拾好。

讓孩子自己洗腳,一來學習自理,二來可理解讓大人低頭彎腰照料自己的辛勞。尤其是不應當讓老奶奶老爺爺低頭彎腰去照料自己,因為這會使年老的人倍感辛勞。

目的:培養自理能力。

(4)講故事

好朋友回來了

媽媽在剝豆子,淘淘幫媽媽一起剝。一顆、兩顆、三顆……淘淘剝的豆豆和媽媽一樣多。媽媽親親淘淘的小臉,說:“謝謝你,好朋友。”

爸爸在澆花,淘淘幫爸爸一起澆。一朵、兩朵、三朵……淘淘澆的花和爸爸一樣多。爸爸握握淘淘的小手,說:“謝謝你,好朋友!”淘淘心裏樂滋滋的,他對自己說:“媽媽叫我好朋友,爸爸也叫我好朋友,真不錯,我有兩個好朋友啦!”

一天,媽媽到托兒所去接淘淘,淘淘的腿摔流血了,媽媽把淘淘抱回家。淘淘回家後,什麼也沒對媽媽說,就坐在小凳子上玩玩具。爸爸說:“淘淘,媽媽把你抱回來,你怎麼沒對媽媽說謝謝。”淘淘說:“媽媽是我的好朋友,她應該幫我做事情,不用說謝謝。”

晚上,爸爸給淘淘削好了一個蘋果,淘淘接過來,高高興興地吃起來。媽媽說:“淘淘,你還沒說‘謝謝’呢!”淘淘說:“爸爸是我的好朋友,他應該幫我做事情,不用說‘謝謝’。

爸爸媽媽搖了搖頭,說:“我們不做淘淘的好朋友了,好朋友飛走了!”

第二天早上,媽媽給淘淘腿上摔傷的地方擦紅藥水,淘淘說:“謝謝你,媽媽!”

媽媽說:“不用謝,我們是好朋友。”

爸爸背淘淘上托兒所,淘淘說:“謝謝你,好爸爸。”

爸爸說:“不用謝,我們是好朋友。”

淘淘高興極了,但他又很奇怪,咦,好朋友怎麼又飛回來了?

父母可利用故事《好朋友回來了》訓練孩子正確、恰當運用禮貌語“謝謝”,培養文明習慣。

第二周

(1)玩麵團

方法:家裏包餃子時一定請寶寶參加,給他一個小麵團,讓他學著捏。他會學大人的樣子將麵團搓圓,用手掌壓扁;或者將搓圓的麵團再搓成條。他會用一根筷子當擀麵杖,將麵團碾成片。總之這個小麵團也成了寶寶的玩意,使他高興半天。可將這個小麵團放在小塑料袋內存入冰箱,讓寶寶多了一件有趣的玩具。如果要讓它保持經常柔軟濕潤,可加一點鹽和1~2滴甘油。為了增加美觀還可加上一點紅水或一點水彩的顏色,就可以得到不同顏色的麵塑。如果再加1~2滴蜂蜜,捏出來的東西表麵光滑,沒有裂痕。

寶寶的手通過捏麵塑可以鍛煉手的細巧和精致。例如從圓的麵團壓扁成片,可以變成盤子和碗,再捏一小條在旁邊加一個柄成的一個小杯,捏一個圓球,插上一根火柴,變成蘋果或梨。捏一個大球,上麵加一個小球變成一個不倒翁,家長在上麵可畫出五官,這個麵團在寶寶手可以有許多變化。

麵團還可以用作變戲法。例如:桌上原來有一個分幣和一個麵團。突然,分幣不見了。寶寶到處找不到,原來分幣如同包餃子那樣變了餡,藏到麵團裏麵了。

目的:鍛煉手的精細技巧。

(2)爬攀登架

方法:將三層攀登架固定好,每層之間距離為12厘米(不超過15厘米),家庭中可以利用廢板材或三個高度相差10~12厘米的大紙箱,兩麵靠牆讓寶寶學習攀登。農村孩子利用低矮的樹木也可以學習攀登。攀登時手足要同時支撐體重,利用上肢的機會較多,可以鍛煉雙臂的肌肉支撐自己的體重。同時鍛煉用腳蹬住一個較細小的麵也能支撐全身的平衡。

攀登要有足夠的勇氣。當然事先要考慮到攀登架是否結實牢靠,支撐點會不會打滑等安全因素。而且家長要在一旁監護,同時鼓勵孩子敢於攀登。如果幾個孩子同時攀登,要防護彼此蹬踢的傷害,注意架子的支撐是否安全。

目的:鍛煉勇敢的性格,學習四肢協調,身體平衡。

(3)數字遊戲

有趣的“1”

目的:學習集合、對應、分類和量詞概念,培養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準備:積木4塊,玻璃球6個,塑料花3朵,蘋果5隻,花瓶1隻,盆1個,塑料袋1個。

玩法:

(1)分東西:父母和孩子一起分。在一張桌子上放上積木、玻璃球、塑料花、蘋果等,在另一張桌子上放花瓶、盒子、盆子、塑料袋等。

(2)取東西:讓孩子任意取一樣東兩後,教孩子說出:“我拿了一朵花。”“我拿了一個玻璃球。”

(3)放東西:讓孩子把同一類東西全部取出,放入另一桌上相應的容器內,並教孩子正確說出有關量詞,如“一瓶花”、“一盒積木”、“一盆玻璃球”、“一袋蘋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