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幼兒的求知欲

“智力”並非未來成就的惟一因素,寶寶的成就表現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學習動機最受重視,因為它促使個體發生行為的內在力量,具有引發、維持和引導行為的功能。學習動機強的寶寶,在學習結果的表現上,比缺乏動機的寶寶來得優越。學習動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和智力不分軒輊。智力來自遺傳,可變性有其限製,學習動機卻可以無限製的從後天引發,下麵提供一些參考:

1.父母應該給寶寶提供機會去探索他感興趣和好奇的領域。

2.父母應該給寶寶信任和溫暖的學習情境,在沒有懼怕與焦慮的情境下,寶寶的學習動機較易被激發。

3.父母可以借物質的酬賞建立年紀小的寶寶的外在動機,年齡稍長再引發他的內在動機。

4.允許寶寶嚐試錯誤的學習,尤其當寶寶主動說出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時,父母千萬別加以責備。

5.不要以大的價值觀來衡量寶寶的所作所為。當父母把子女的好動當浮躁、把純真當無知、把好奇當幼稚、把自我意識的成長當成冥頑不化時,寶寶的學習動機很容易被抑製。

6.父母應該教寶寶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不能把寶寶的功課當成父母的功課,寸步不離緊迫盯人的課讀,常常無法使寶寶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鼓勵孩子發展行動技巧

2周歲左右的幼兒跟著父母到公園玩的時候,興致可高啦。他們可以挺著小胸脯,甩著小胳膊,在公園平坦的道路上穩步向前走。遇到高土坡、小石橋,他們也從不膽怯。

兩周歲以後的幼兒,行走技巧還會獲得新的發展。他們不僅學會了行走,也逐漸學會了跳、跑和攀登。門檻、樓梯、滑梯,他們都能征服,有時他們還能爬在椅子上、沙發上,父母稍一看管不慎,他們還能爬上窗台。行動技巧的發展,可以說是嬰幼兒的一項重要成就。

嬰幼兒行走動作的發展,對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擴大嬰幼兒的認識範圍,使他們可能從各個方麵認識事物,為初步思維的形成創立條件。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孩子學會走路的時間有早有晚,行動技巧有高有低。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與父母教養方式的優劣有很大關係。有些父母生怕孩子摔著、碰著,總是喜歡抱著孩子。有時就是讓孩子練習走走,隻要一撒嬌,要求抱時,父母往往又立刻抱起來。結果使孩子減少了許多鍛煉的機會。因此,年輕的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練練走路,試試攀登,跑跑步,以發展他們的行動技巧。

孩子的聯想能力

啟發創造思考還包括“類推”與“隱喻”,用來培養寶寶的聯想力。

有時候事物很抽象,或寶寶從未經曆過;這些事物難以用文字、圖畫等客觀方式表達出來,寶寶也很難了解。這時父母可以用“類推”或“隱喻”的方法來教導寶寶。

例如,父母問寶寶:“小甜甜像什麼一樣甜?”或“這件東西很像什麼東西?”、“爸爸像太陽,媽媽像什麼呢?”

父母把寶寶不熟悉的事物,與寶寶所熟悉的事物相配對、比喻,使寶寶更容易了解,使小腦筋轉動起來。

還有一個簡便的稱為“六W”檢討法,是對一種現行的辦法或現有的產品,從6個角度來檢討問題的合理性。消極方麵,可以指出缺點所在。

一般這6個角度是:為什麼、做什麼、何人、何時、何地、如何。

假如全家要去旅行,父母可以就這6個問題來跟寶寶討論:要到什麼地方去旅行?到那裏坐車?到什麼地方住宿?

誰去買票?誰去準備茶點?誰負責行李?什麼時候去較好?什麼時候回來?

旅行時可以做些什麼事?

如何安排行程大家會愉快?

為什麼要去旅行?

“六W檢討法”可訓練寶寶處理事情時,從多方麵考慮,做事較有計劃、較為周密的組合,把人、事、物做一種新奇變化,重新安排組合,使故事產生不同的結果。

例如,寶寶看了一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以後,把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等重要項目抽出來,然後變換這些項目,例如,將“時間”由冬天改為深秋,“人物”將小女孩變為小寶寶,“地點”改在中國……然後將改變的事項依想象,重編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屬於寶寶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創作的。無論好壞,改變的故事,將充滿孩子的智慧,屈為是寶寶做一回完整“腦力激蕩”的結果。

學者常常將創造力比喻為“點石成金”的技術。他們鼓勵家長:如果沒有能力給寶寶金塊,那麼,就教給寶寶“點石成金”的功夫吧!

創造力能化腐朽為神奇。人類進化史上,那些林林總總的“發明”,就是創造力的具體表現。

“創造力”尤其適於未來生活。隨著電腦的發展,“記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以創新的觀念和態度,解決問題。

所以說,啟發寶寶的“創造力”,是今後教育的重點,家庭教育自不例外。

一個人的身體組織從出生到成人,一直都在發育成長。不斷地淘汰老細胞,長出新細胞。然而腦部與身體其他部位不同,隨著人的成長,腦的重量逐漸增加;但是腦細胞的數量卻和出生時相同,不會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