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環球探險家之死(1)(2 / 2)

經過了好幾代後,這些不畏艱難的航海者,放棄了平靜安穩的生活,為了探尋新島嶼在1100~1800年代之間又揭起了航海熱潮。許多新島嶼都是在偶然間發現的,但也有不少是經由有計劃的移民探險所發現的。他們準備了充足的水與糧食,也帶齊了各種植物,乘坐著具特裏加式的獨木舟,在數周間甚至數月間航行於海上。

他們這種先驅性的航海行動,常常是冒著生命危險而進行,雖然中途也有休息之地,但航程都非常遠——通常是數百公裏,有時甚至達到數千公裏。他們向南到達奧斯特拉,向北到達夏威夷,向東則到達曼加雷瓦島或伊斯忒島,在整個旅程中所能看到的隻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別無他物。

早期的美拉尼西亞人與玻裏尼西亞人開始遷徙的同時,另一個航海民族——中國人也活躍於太平洋。中國在造船和繪製地圖和天文學的發展等各方麵,都比同時期的歐洲進步。中國商人早在公元初期,已經沿著海路和陸路到過印度、波斯灣(阿拉伯灣)、馬來半島或東印度群島等地探險和貿易活動。

早在960~1279年時,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用於航海的羅盤和防水隔間等設計,而歐洲的航海家在許多年之後才開始使用這些。另外,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圖也是由中國人繪製成的。他們的船隻為了交易,已經冒險到達加羅林群島和菲律賓群島。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為將中國的勢力擴張至印度洋和南海,進行了一連串的探險活動。他使用繪有方向的地圖,這幅地圖比歐洲地圖更為正確。鄭和船隻的航線雖集中於非洲東岸、波斯灣、印度沿岸,但從紀念石柱上的雕刻看來,可以知道他曾到過爪哇及蘇門答臘。因此,在歐洲人未到達之前,中國人已經非常了解廣闊的北太平洋。

1400年代鄭和的探險隊出發的時間,大約和歐洲的兩大探險主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險活動同時。西班牙人橫越大西洋,朝新世界出發;葡萄牙人則繞過非洲尖端,朝印度及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出航。政治和商業目的是這兩個國家航海探險的主旨,隻不過,西班牙方麵尚且帶有對宗教上的熱忱,葡萄牙則還存有冒險的精神。在托勒密以後的地圖製作者,對於傳說中的非洲、印度和遠東等地理位置描繪得極不正確,但卻也提供了誘惑性的資料。尤其是在1200年代,前往忽必烈王朝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故事,更是吸引了所有的歐洲人。

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後,熱情的述說中國與日本等地有無窮盡的財富,也提到了自己命名的羅卡哈、畢吉等遼闊無際的土地。通過他的宣傳,歐亞之間的貿易確實增加了,而他所敘內容的真實性,可由一些商人帶回來的商品以及傳述,獲得證實。

但是獨占當時歐亞大陸和海路方麵的東方貿易者,卻是阿拉伯人。而且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和伊斯蘭教(回教)的急劇發展,也給西班牙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自十字軍時代以來,這種威脅成為支配西班牙外交政策的決定要素。1453年伊斯蘭教徒占領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以及拜占庭帝國的崩潰,對他們而言,無異於一重大打擊。在這700年間,摩爾人深深威脅到西班牙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