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完民間的,朱顯波又責成吏部整理各部官員功勳,準備在百官之中進行封賞。雖說文武百官已有官階,但那畢竟是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更何況爵位有可能超越官階,還有可能被世襲。這和開國之初大為不同,一半開國皇上會論功行賞封一些王啊,侯啊什麼的,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如今皇上要論功行賞,爵位可能意味著很多官階之外更多的特權,因而所有人都拭目以待。朱顯波也並不急於封爵,有這個畫餅在眼前掛著,相信會有更多文武百官奮力為朝廷賣力。而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官員今後隻怕也要為子孫後代考慮考慮,看看能不能在任的時候博個爵位得以世襲。
當然朱顯波不打算輕易授予誰世襲爵位,就算將來要世襲也得降級。不然這跟培養新的世家沒什麼區別。
經過吏部考核,朱顯波又與各部尚書進行了詳盡的商議之後,朝中官員第一批爵士名單出爐,徐光啟、劉立洋被冊封為侯爵,王拓、李自成、戚宏亮被冊封為伯爵,鄭泰、錢嘉征、姚啟聖、唐寧波被冊封為子爵,其餘十六名地方大員和龐清廣等被封男爵。
並不是按官階來,也不完全是按所在部門的重要醒來,朱顯波這一次是刻意要顛覆大家的傳統觀念。爵位是個有特殊貢獻的人準備的。
另外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爵位不再是官員的專利,隻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聲望,替朝廷和百姓做出相應的貢獻都可以被授予爵位。
朝廷上下被朱顯波這麼一折騰,其實好處大大的,這就好比窖藏了一壇子白菜,沒事的時候掀開開放放掉裏麵的臭氣,這白菜耐藏又味香。這朝廷上下也是如此,本來有意歪風邪氣已經積聚成風了,朱顯波是不是進行一番打壓和警告,頓時空氣清晰多了。
一些蠢蠢欲動的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一些看樣學樣的懸崖勒馬。總之這是穩固政權的一種手段,朱顯波也打算經常用,也希望朱朝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朝中官員雖然也明白皇上的心思,但也提不出明確的反對意見,尤其是朱顯波每做一件事情似乎都有足夠的理由支撐,也得到了幾層百姓的擁護。當然有部分官員的利益被觸及,但大部分人還是翹首以盼,等待封爵。
這場醞釀已久的世家風暴,終於在朱顯波的親自參與下落下帷幕。這場風暴的勝利者隻有一個,就是大明皇朝,大明帝國日漸穩固的同時,工商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而在這個過程中邢強的官途也是青雲直上,到1649年夏天,邢強已經是四品大員了。比吳寶定、孫曉跟都要高。這兩位理工類大學生似乎還沒有適應曆史軌跡的變更,在苦苦尋找原因的同時也被同僚們落下了。
尤其是吳寶定在被派駐孟加拉的日子,雖然有劉輝等人的百般照顧,但他還是無法適應異族生活。杭州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而加爾各答屬於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6.8攝氏度,月平均氣溫從19°C到30°C。夏季炎熱潮濕,在5-7月最高氣溫經常超過40°C。
冬季持續隻有2個半月,在12月和1月,氣溫會下降到12°C–14°C。有記錄的最高氣溫是43°C,最低氣溫是5°C。初夏時節常有雷暴雨伴隨狂風。這讓吳寶定始終無法適應,加之這個時代的醫療、交通天劍都很差。
有一段時間,吳寶定幾乎臥床不起,差點見了閻羅王,在劉輝的堅持下,才輾轉馬六甲送回杭州養病。吳寶定倒下了,孫曉跟被迫接替吳寶定的工作,這包括京城的擴展和加爾各答市的規劃。
京城的擴建還好,有皇上的旨意,大體上根據旨意,然後結合老工匠們的意見慢慢的進行。而加爾各答許多地方原來是大片的濕地,如同印度河-恒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樣,這裏主要的土壤類型是衝擊土。城市的地基由4層沉積物構成:粘土、淤泥、粗細不同的各種沙子,和沙礫。這些沉積物夾在兩層淤泥之間,下麵的一層深度於250與650米之間,而上麵的一層厚度介於10到40米之間。
在這樣的土地上興建城市和港口,作為規劃師,不是那麼好當的,建設得好功勞一件,建設的不好,導致工期延誤,或者建築物因為地質等方麵的原因出現沉降或者倒塌之類的,孫曉跟也脫不了幹係,由此可見肩上的壓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