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天下布武 第367章 封爵(1 / 2)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世家或多或少的犯有各種惡行。朱顯波要推行新政他們就是絆腳石,所以必須被根除。當然那些橫行州縣的小家族、小地主不在朱顯波的打擊之例。朱顯波希望是通過殺猴警雞,然後通過製度讓他們從小地主向小資本家或者中產階級轉化。

朱顯波後世為人的優勢在登基以後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自始自終朱顯波都沒有忘記階級鬥爭和保衛皇權,哪怕是天下太平。單就這一點而言他已經超越了唐宗宋祖,也超越了秦皇漢武。無論是李明德還是薛貞,又或者是王承恩之流永遠隻是在萌芽狀態,每一次鏟除異己,朱顯波的皇權就進一步得到鞏固。

鏟除世家也是如此,盡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出現比以前那些世家更加龐大的家族,但大部分已經是脫了官僚勢力,或者說至少沒有長期和官僚勢力相勾結,盡管他們很有錢,但社會地位還是很低的。

而掃蕩世家得來的財富,朱顯波很快又花了出去,大部分用於修建官道。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對朝廷來說,官道所到之處,統治更加穩固。對於百姓來說,官道每延長一公裏,周圍的百姓就會得到無盡的福祉,這其中包括提供修路的原材料、勞力和利用官道進行商貿等等。

當然還有一部分被朱顯波悄悄的用於造船,澳洲之門已經打開,頻繁的貨物和人員輸送必不可少,柳春燕滯留不歸,反而不斷的來信要求朱顯波支持。而遠在馬達加斯加的姚啟聖也蠢蠢欲動,他幾次上書朝廷想盡快打通非洲貿易路線,因為那裏有珍貴的象牙和黃金以及無盡的奴隸。

當然為了平息朝中官員的非議,朱顯波又身體力行的在後宮進行了大裁員。大量的宮女被遣散,一些早就想出宮的太監也得到了恩準,節約開支的同時,朱顯波也開始進一步進化後宮。還是那句話,政治*鬥爭無處不在。

精簡後宮之後的朱顯波再一次將目標對準朝廷百官和社會名流。

自收拾完地方世家之後,朱顯波再一次宣布了一係列出人意料卻有無法讓人反駁的決定。

“諸位愛卿,鄭衛之害甚於邊患,望諸位牢記!從即日起,朝廷百官當以身作則,嚴格控製家丁規模,杜絕私兵。各官階嚴格執行家丁數量限製之規定,而沒有官爵的普通人家家奴數量不得超過朝廷七品官員定製。

為了彰顯公平和發展工商貿易的需要,朕今後在全國官民中推廣封爵製度,分公、侯、伯、子、男。隻要對朝廷有功,能造福一方的無論官民都有可能被授爵。公爵家奴定數同一品、侯爵同三品,伯爵同四品,子爵通五品,男爵同六品。

功名不夠的可以授予騎士稱號,權同九品。爵位可以根據情況由皇上決定是否世襲而騎士則不允許世襲。凡屬被授予爵位者將來能夠享受的權力,朕會逐步完善。”

對於封爵這樣的事情,其實文武百官是沒有多大的感觸的,但朱顯波要照顧各地方家族。也就是那些將來可能成為資本家的政治上的邊緣人。這也是從後世學來的,比如某某知名企業家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等。朱顯波打算在內閣推行議會,讓那些無官之人憑著爵位仍舊團結在皇室周圍。

但是要說特權,沒有人不羨慕,文武百官幾十年的政治生涯難免有個差池,要是能得個爵位什麼的,關鍵時候有如得到免死金牌一般。

很快在各地官員的推薦之下,全國各大行省除西伯利亞和安南、朝鮮之外都有名單報上來,總共有一百六十多人,朱顯波選取了其中一些對朝廷按章納稅的,對於地方踴躍捐資修橋鋪路、助學的總共三十六人彙聚京城。其中三人被授予子爵,十三人被授予男爵,其餘的悉數被封為騎士。

授予爵位的除了從此有部分特權之外,還得到了硬貨黃金的獎勵。另外還有二十五人納入了跟蹤考察名單。

這也算是打壓一批,扶持一批吧。雖然老百姓看不懂皇上想幹什麼,但是直觀的感覺就是善惡有報。而朝中百官和各地士紳們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了,原來皇上並不是一味的巧取豪奪,而是要整頓社會秩序,扶持工商業發展。

朱顯波和整個皇室的聲望並沒有因為嚴厲打擊世家而下降,反而得到了更多中小產業階級的擁護。尤其是那些底層的百姓,也看到了希望,就算考不上科舉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爵位,再不濟也有可能獲得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