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文學大師(1)(3 / 3)

偉大的戲劇天才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許多作品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第十二夜》、《裘力斯·愷撒》、《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到現在仍深刻地影響著世人。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

幼年的莎士比亞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受過基礎教育。7歲時,進入當地聖十字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文學和修辭學,並有機會接觸戲劇和許多劇團。他從小就對戲劇有著濃厚的興趣,當外地劇團、馬戲班到鎮上巡回演出時,莎士比亞每場都是熱情的觀眾。有時,他甚至徒步跋涉十幾公裏到外鄉觀看演出。

在莎士比亞十五六歲時,由於家道中落,他隻得輟學在家。18歲時,他便結了婚,幾年後便有了三個孩子,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舉步維艱。但莎士比亞“對童年時代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時時促使他重振家業,建功立名。

1587年,莎士比亞懷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拋妻別子、背井離鄉,隻身到倫敦謀生,擺在他麵前的卻是一條荊棘叢生、環境險惡的謀生之道。當時的倫敦,已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才薈萃的大都市,政府苦於初興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難以吸納這些閑散人員,屢屢頒布一係列懲治流浪漢的“血腥立法”,盡管收效甚微,卻使流浪漢的生活處境更加艱難。這一切,對人地生疏、從外鄉農村初涉倫敦謀求職業的莎士比亞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然而,莎士比亞硬是靠著他的堅強、勤奮刻苦、聰明和才智,在這荊棘叢生的險惡生活道路上,開辟了一條自己的成功之道。

初到倫敦的莎士比亞,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常常是饑寒交迫,百無聊賴,隻好到劇院門口當馬夫,靠伺候那些騎馬前來看戲的富人掙得一點收入,路人的閑言碎語和冷嘲熱諷常常深深刺痛著莎士比亞的心。由於莎士比亞做事勤快,人緣也好,加上他自己對戲劇的濃厚興趣,他尋得機會結識了很多的劇院人士。他慢慢由勤雜工變成了臨時替身演員,在個別演員缺席或因故遲到時,客串一些小角色。到最後,由於他對戲劇的了解逐漸深入,他甚至開始擔任導演,並嚐試改編與創作新劇本。慢慢地,他成了劇團離不了的大紅人。

1588年前後,莎士比亞創作了他最早的曆史劇《亨利六世》,該劇熱情歌頌了英勇殉國的英軍將領。

1592年,倫敦鼠疫流行,莎士比亞在此期間讀了很多書,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他還同各階層的人士交往,豐富社會活動經驗,勤奮寫作,對戲劇的各種體裁都進行了嚐試。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的一部悲劇作品,該劇被稱為是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莎士比亞是位多產的戲劇創作藝術家,他的許多作品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第十二夜》、《裘力斯·愷撒》、《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雅典的泰門》、《暴風雨》等劇作,成功塑造了像哈姆雷特、夏洛克、奧賽羅、麥克白、羅密歐、朱麗葉等一批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

莎士比亞的戲劇多取材於曆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曆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麵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麵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使莎士比亞得以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象、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仿佛要給自然照一麵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麵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