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地理(3)(2 / 3)

撒哈拉沙漠曾經是大草原嗎

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麵積達800多萬平方千米,地跨埃及、蘇丹、利比亞等國,直抵大西洋岸邊。該地區常年滴雨不下,最高溫度可達58℃,最低溫度則為-15℃。由於氣溫忽冷忽熱,致使該地區的氣候極其惡劣。目前,據測算這個可怕的沙漠正以每天27米的速度向南移動,而有的地區,每天速度則高達107米。自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撒哈拉地區一直是個沙漠地區。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與“大荒漠”的意思是等同的。

有些地質學家、地理學家認為:在幾千年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一片草木茂盛、雨量充足的草原。早在1850年就有人在阿爾及利亞東部的撒哈拉沙漠中,發現岩壁上刻有鴕鳥、水牛以及一些人物畫像,而沒有駱駝等沙漠中存在的動植物。1933年法國人將這些發現公布於世,這才引起了廣大科學家的注意。接著,他們對撒哈拉沙漠地區做了進一步的科學考察。他們在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千米長的壁畫,這些壁畫五顏六色、色彩雅致,各種色彩交相輝映,生動地描繪了史前撒哈拉地區的民族生活場景、宗教儀式和恢弘的戰爭場麵。

1956年,亨利·羅特帶領法國的探險隊對撒哈拉沙漠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探險活動。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們克服了各種令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大約發現了1萬多件壁畫。他們為了讓世人領略撒哈拉沙漠的藝術瑰寶,在1957年將總麵積達10776.4平方米的壁畫複製品和照片帶回了巴黎。這些藝術瑰寶在歐洲巡回展出,轟動了整個世界。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對這些壁畫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研究。他們認為:在幾千年以前,撒哈拉地區曾是草原,村民們在此進行原始的狩獵生活,到了公元前4000年,當地的居民已經學會了飼養牲畜。隨著曆史的發展,住在這裏的人們已懂得製造盾、矛、戰車。人們為了生存,相互之間進行了殘酷的掠奪戰爭。在亨利·羅特發現的壁畫中有這樣一幅畫:為了爭奪食物、財產,人們手持木製的弓箭,身穿灰色的布衣,頭戴著小帽子,而有的人則穿著華麗的衣服,頭戴花色的頭巾,在指揮戰爭。另外還有一幅畫:在一個村落裏,第一座房子是空的,也許是村子的主人居住的;其他的房子前麵各有一個女人懷抱著孩子,從她們翹首企盼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是在盼望著丈夫的歸來。這幅畫描寫了一幅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生活的場景。

除恩阿哲爾山區外,在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爾、馬裏、乍得等地也發現了不少壁畫。其中學者們在諸多的壁畫中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壁畫中的放牛人與現在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的呼魯貝族人的體質特征極為相似,尤其是一些生活方式、服裝樣式、房屋結構。所以有些學者做出這樣的結論:呼魯貝人在撒哈拉地區還是草原的時候,他們從尼羅河上遊來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南部地區,並在此生活了下來,後來由於氣候的原因,他們在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遷移到尼日爾河畔,並一直生活到現在。此外,在1933年,探險家們在利比亞的費然山等地發現了大量的馬拉戰車的壁畫,數量極其可觀。壁畫中的戰馬四蹄奔放、氣象恢弘。據此,他們認為既然有大量的戰馬肯定會有馬得以生存的客觀條件。而草和水,則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而這也正是學者們認為撒哈拉地區曾是草原的有利證據。而且,他們認為撒哈拉地區曾是草原的間接證據是:通過對大量的壁畫進行研究發現,駱駝在壁畫中出現的次數極其少,而且即使是有駱駝的壁畫也都是後期的作品。

考古學者認為:非洲從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寒武紀潮濕期,在那時撒哈拉地區生長著熱帶草原植物,這樣的自然環境利於狩獵等遊牧生活。大量描繪遊牧生活的壁畫也證明了這一點。

也有的科學家對此說法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現曾有過記載撒哈拉地區是草原的文字,而且這些壁畫的真實性也是值得懷疑的,也許是長期居住在沙漠地區的人們渴望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生活,所以他們雕刻了大量的壁畫來反映他們的心聲。而且如果認為撒哈拉地區曾是草原,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肥沃的草原變成了荒涼的沙漠、戈壁。也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這些壁畫描繪的是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撒哈拉地區時,因思鄉心切,於是在岩石上到處雕刻,來反映他們故鄉的美好生活,以此表達思鄉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