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地理(3)(1 / 3)

但是,到了30年代,核物理學家第一次揣摩出在太陽和其他恒星中所發生的核反應。因而推測出,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上麵的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致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我們目前正處於這一階段,而且剛剛度過了一半時間。但接下來便是太陽變成紅巨星的階段,那時大部分氫燃料消耗盡,其他核反應就會發生,使太陽變熱膨大。在這種情況下,地球的末日就到了,它會被烤成灰燼,最後又揮發掉。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之外,目前科學家還在尋找影響地球壽命的其他因素。

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會引起眾多彗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彗星將在太陽係內橫衝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彗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彗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真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這種類似的災變是有案可稽的。科學家們還發現:在過去的2.5億年間,生物發生過多次滅絕,其間隔恰好是2600萬年。例如:9100萬年前、6500萬年前、3800萬年前,以及1100萬年前,分別發生的大災變,使75%以上的生物在劫難逃,恐龍就是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當然,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還沒有被人們發現。但是,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地球究竟將受到來自空間哪一方的打擊而遭毀滅?地球何時壽終正寢?這些,現在還都是懸而未決的疑案。

地球空氣究竟來源於何處

空氣、陽光、水被稱為生命的三要素,但是在這三要素中,空氣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更為重要的。人在沒有陽光照射時會活很長時間,沒有水,人也可以生存5~10天,然而沒有空氣,人隻能活幾分鍾甚至更短。其實我們呼吸空氣隻是呼吸空氣中的那一部分氧氣,氧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氧氣從呼吸道進人體內通過血氧交換到達全身各部,使機體組織細胞能夠新陳代謝,進行著正常的生理活動。

氧氣在空氣中以體積計算約占21%,以重量計算約占2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氣,按上述兩個方麵計算分別占78%和75.5%,另外空氣中還有水蒸氣、二氧化碳、氬、氖等氣體。空氣在標準狀態下每升重約1.29克,隨著距離地麵越高空氣則越稀薄。

但是,空氣最早是怎麼形成的呢?

根據天文學家推測:行星是由一些巨大的氣體和塵埃旋轉而形成的,而構成這些氣體塵埃的各種元素的比例,一般等於它們在宇宙中所占的百分比。在地球形成之前與其他行星一樣,其構成約有90%是氫原子,9%是氦,其餘是極少量的氖、氧、碳等元素。地球的塵埃在高速旋轉中逐漸靠攏形成一個核心,這就是地核的雛形,在構成之中一些氣體也被籠繞在圓體形成物中間,當這些堆積物越來越大,隨之其內部的壓力越來越高,因而最後造成火山噴發,這些被裹在地表以下的氣體則噴發出來,其中的氫不是被燃燒,就是由於其密度太小,而迅速脫離地球逃逸了。氖、氦也同氫一樣消失了。而剩下來的氣體不是由於密度較大,就是由於水蒸氣的凝結而來不及逃逸的,這就形成了大氣,它包繞了地球的表麵。這些剩餘的氣體有水蒸氣、氨、甲烷和少量的氬。水蒸氣冷凝後便落到地球表麵,於是就形成了海洋。

這些大氣由於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其中水蒸氣又分解成氧和氫,氫又逃逸掉了,於是僅剩下氧,氧與氨化合生成氮和水,與甲烷化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就是地球在幾百億年生命開始之前的大氣。氮和氧作為生命的始動物質,為生命的誕生和孕育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隨著生命在偶然的情況下出現,以及在臭氧層形成保護層之下,生命的光合作用開始進行,於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同時釋放出氧氣,地球才真正地走向了能夠孕育生命和利於生命生長的正常軌道,這些大約距今有五億年了。我們今天所生活在這種被稱之為空氣的大氣中,當然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了。

以上所說的這一切隻是我們根據對於其他星球觀測到的現象而對地球大氣形成的一種推理。至於為什麼眾多的比地球還古老的星球最終並未產生生命,是不是與大氣的構成有關,我們目前尚無法回答。同樣對於我們地球本身的這種大氣形成機理,也沒有敢說就是如此之明確,因而,空氣的形成對於我們來說就不僅僅是千古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