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並非所有學者都同意上述觀點,在不斷研究中,又先後提出了“金屬氫地核說”、“金屬氫化合物地核說”、“鐵硫地核說”、“鐵矽地核說”、“鐵氧地核說”等等。目前,學術界認為鐵氧說、鐵矽說、鐵硫說是三種可供選擇的較佳方案。然而這三種學說也隻是人類用智慧對地球內部體形的間接“窺視”而無法直接用“肉眼”尋找證據,所以地球中心究竟為何物仍是個謎。
地球南北極磁場到底為什麼會換位
乍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不該問的問題,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切常識或高深的理論幾乎都告訴我們:地球有磁場,磁場有南北極,南北極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這些似乎都成了定論。然而,地球南北極磁場會調換位置的問題,已使一些科學家困惑了半個多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問題才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早在1916年,法國的古地磁學家布容發現古老岩石的化石磁場(古地磁場所造成的岩石的永久磁性)所指示的磁場方向相反。後來,又有一係列的類似發現。這使得許多地磁學家大惑不解,但是那時幾乎沒有人敢於設想地磁南北極會互換位置。多數科學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岩石冷卻時是怎樣獲得磁性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可能產生與外界磁性相反的磁場。到了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些類似的特殊礦場,這就迫使古地磁學家尋求新的解釋方法。於是,開始出現了地磁場南北極曾互易位置的大膽假設。
當循著這一似乎異想天開的假設去研究這個問題時,結果卻出乎意外的令人滿意。20世紀60年代初,科學家們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的火山岩同時進行了大量的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齡的測量。其結果表明:如果地磁場方向有可能倒轉的話,那麼這種現象在地質史上就一定發生過多次。當然,上述的地磁資料在整個浩如煙海的古地磁資料中,猶如鳳毛麟角。要推翻人們幾千年形成的對地磁場的見解,還顯得過於薄弱。
1955~1965年的10年間,科學家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底進行了較大麵積的航磁測量,其結果更加明白無誤地表明,地球磁場的南北極在地質時期曾多次互換位置。在最近的400多年中,至少有兩個時期與我們現今的磁場方向相反。
地磁極為什麼會倒轉,這個問題仍是對今天科學家們的挑戰。
地球的結局究竟會怎樣
地球是太陽係中的一顆行星,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對於地球的曆史,以我們人類所能找到的證據隻能推測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模樣。若問地球將會有怎樣的歸宿?我們也隻能進行推測,而推測的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第一個試圖不靠神學去詳細研究地球的過去和可能會有的未來的人,是蘇格蘭的地質學家赫頓。他在1789年,發表了第一本現代地質學著作,他在書中承認自己在研究地球本身的過程中,並沒有能夠看出它開始和終結的跡象。於是許多人都認為:地球一旦形成,如果任它作為表麵覆蓋著一層水和空氣的金屬和岩石集體存在的話,它就會這樣存在下去,直至永遠。
後來,人們的研究又進了一步,開始考慮到外來因素對地球的幹擾。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太陽,它離地球最近,並且有足夠大的能量來左右地球。在過去的幾十億年中,太陽維持著目前的活動水平,因而地球基本沒有變化。但太陽會永遠維持現狀嗎?一旦它發生變化,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影響呢?
20世紀30年代之前,人們覺得太陽的能量終有一天會耗盡,終會漸漸冷卻,由耀眼的白色冷卻成橙色,再變成紅色,最後變成一個光能枯竭的黑暗星體。這一變化也會使地球由於得不到足夠的太陽能量而慢慢冷卻,越來越多的水凍結起來;冰天雪地的南北兩極不斷擴展,直至赤道地區也變得天寒地凍;整個海洋將凍結成一塊堅冰,空氣也會液化,隨後還會凍結成固體。在此之後,沒有生命存在的冰凍的地球仍會履行它作為太陽行星的職責,而樂此不疲地旋轉若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