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預防常見傳染病(3 / 3)

預防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怕冷,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拉不完的感覺)及黏液膿血便為特征。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傳染源排出的糞便汙染了飲水,食物或食具,或經蒼蠅,蟑螂等汙染食物或食具,瓜果蔬菜不洗淨生吃,剩飯剩菜不加熱,飯前便後不洗手等,都可能造成經口感染而發病。

痢疾患病無男女老幼之別,病後免疫力差,且容易再次感染。本病起病比較急,出現發熱,怕冷,體溫達39℃或更高,臍周圍或左下腹陣陣疼痛。腹瀉每天可達10~20次或更多,大便開始是腸內容物,後為水樣或黃色糊狀,糞質逐漸減少,轉為黏液膿血便,每次便量很少,出現明顯的裏急後重。最後如發展到脫水或酸中毒,則有生命危險。病程一般不超過半個月。凡病程超過2個月的便可轉為慢性菌痢。一般7歲以下兒童或年老體弱患者病情惡化很快,以致出現循環衰竭,呼吸衰竭,被稱為中毒型菌痢,可因救治無效而死亡。發現有人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報告當地衛生部門,即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病人應盡快到醫院腸道門診看病,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和妥善護理。治療期間要食用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品,以增強病人抵抗力。為了預防細菌性痢疾的發生和流行,應采取下麵一些防護措施:要搞好環境衛生。開展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認真做好三管一滅(管糞,管水,管飲食,滅蒼蠅)工作。要搞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淨,剩飯剩菜要加熱,變質食物不食用。如果發生腹瀉主動到醫院腸道門診就診,配合醫生,衛生防疫人員的診治和流行病學調查。飲水,食品,幼托等行業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從業人員每年至少要體檢1次。還要加強體育鍛煉或健身活動,增強體質,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預防破傷風

破傷風杆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人畜糞便中,它是一種厭氧菌。破傷風杆菌及其外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黏膜。傷口內有破傷風杆菌並不一定發病,破傷風杆菌侵入傷口後,局部傷口的缺氧是一個有利於破傷風杆菌迅速繁殖和產生外毒素的有利條件。當傷口又窄又深以及缺血,壞死組織多時便容易產生破傷風。帶有泥土的鏽釘或木刺常常帶細菌,這些細菌感染造成傷口局部缺氧,促使組織壞死,有利於厭氧菌繁殖,容易引起破傷風。

破傷風的潛伏期因人而異,短的可在24小時內發病,也有長達數月才發病的。新生兒破傷風一般在斷臍帶後7日左右發病,故俗稱。七日風。。一般來說,潛伏期或前驅症狀持續時間越短,症狀越嚴重,死亡率越高。全身性破傷風發病時首先出現乏力,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打嗬欠等症狀,接著出現典型的肌強烈收縮,最初是咬肌,然後是麵部表情肌群的陣發性痙攣,使病人具有獨特的。苦笑。表情。病人還會出現腰部前凸,頭及足後屈,形成背弓,稱為。角弓反張。狀。在持續緊張收縮的基礎上,任何輕微刺激,如光線,聲響,震動或觸碰病人身體,均能誘發全身肌群的痙攣或抽搐。強烈的肌痙攣有時可使肌斷裂,甚至發生骨折。呼吸肌的痙攣能造成呼吸停止,以致死亡。病程一般為3~4周。鑒於破傷風的嚴重後果,一旦發現症狀,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

破傷風是完全可以預防的。最可靠的預防方法是打破傷風針,使人體產生抗體。如果出現外傷,應首先對傷口部位進行清創。對於小的傷口,可先用自來水或井水把傷口外麵的泥,灰衝洗幹淨。有條件的可在傷口塗上碘酒等消毒藥水,再在傷口上蓋一塊幹淨的布,輕輕包紮後送往醫院治療。對於較大的傷口,可先用幹淨的布壓住傷口,然後速去醫院治療。兒童經常發生外傷,但隻要接種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俗稱。百,白,破。)三聯疫苗的6歲以下兒童,其體內已有足夠抵抗破傷風毒素的抗體存在,不需再注射破傷風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