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全會認為,治理整頓必須抓住四個重要環節:一是繼續壓縮社會總需求,堅決執行緊縮財政和信貸的方針,解決好國民收入超額分配的問題,下決心過幾年緊日子;二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三是認真整頓經濟秩序,繼續下大力量清理整頓各種公司特別是流通領域的公司,克服生產、建設、流通、分配領域的嚴重混亂現象;四是深入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下功夫改進企業的經營管理,挖掘內部潛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投入少,產出多,質量高,效益好的經濟發展的路子。千方百計地提高經濟效益,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切實加強黨對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領導。

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全黨和全國人民對治理整頓經濟環境和深化改革作出了極大的努力。1990年3月召開了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李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嚴重影響經濟穩定發展的通貨膨脹得到控製,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趨於緩和;經濟結構調整開始起步;流通領域的混亂現象得到初步治理,清理整頓公司有了進展;國民經濟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有效供給繼續增加;重點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繼續發展;在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國防建設等獲得了新的發展。但是,目前影響經濟整頓的重要因素是社會的不穩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堅決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必須堅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必須保持基本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報告提出了1990年必須做好的10項工作。

經過努力,到1991年底,治理整頓的任務基本完成。三年治理整頓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是有效地控製了通貨膨脹。由於壓縮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抑製了消費基金增長過快的勢頭,使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的矛盾趨於緩和。全國零售物價的漲幅連年回落,1990年為2.1%,1991年為3.5%。市場商品供應豐富,物價穩定,城鄉居民儲蓄額三年增加了5000億元,這同1988年的搶購風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二是過熱的經濟明顯降溫,經濟基本恢複正常的增長。1989年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9%,1990年增長5%。糧食生產1989、1990年兩年豐收,扭轉了前四年的徘徊局麵。工業總產值1989年至1991年年均增長10%左右。三是產業結構調整開始起步。在基本建設投資中,農業、能源、交通運輸等部門的投資比重上升,處於長線的加212業受到一定限製;生產性投資比重上升,樓堂館所及其他非生產性建設得到控製,基礎產業得到加強。四是流通領域的秩序明顯好轉,居民消費心理趨向正常。到1990年底,全國已撤並公司10萬多個,占原有各類各級公司總數的35.2%;黨政機關辦的各種公司絕大多數已撤銷或同機關脫鉤,機關幹部在公司兼職或任職的問題基本解決,流通領域的混亂現象得到初步整頓。五是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轉向順差,國家外彙儲備增加,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1989年和1990年,我國出口總額分別達到525億美元和621億美元,1990年對外貿易實現了順差。到1991年底,國家外彙儲備上升到330億美元。對周邊國家的開放邁出了新的步伐。六是在治理整頓的同時,改革也在深化。農業方麵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體係;工業方麵不斷完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企業集團的組織也有明顯進展。價格改革也邁出了較大步伐。我國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繼續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繼續上升,這對於維持治理整頓期間的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上述成就表明,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治理整頓的主要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已如期結束,整個經濟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全國出現了經濟穩定、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局麵。治理整頓為國民經濟和改革開放跨上一個新台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