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至1991年,是我國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的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這些問題和困難,有些是多年積累下來短時期不可能完全解決的,有些則是這幾年在前進過程中產生的。對1984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經濟過熱等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未能及時采取果斷措施加以遏製。1987年雖然提出財政信貸雙緊方針,但又沒有堅決加以貫徹,以致問題越積越多。突出地表現在通貨膨脹加劇,社會生產和消費總量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經濟秩序混亂。經濟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主要是:社會總需求遠遠超過社會總供給,1984年至1988年,國民收入增長70%,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4%,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增長200%。由於糧食生產連續幾年徘徊;加上人口過快增長,人均糧食產量下降,而工業生產增長過快,攤子越鋪越大,又出現了工農業比例關係失調。工業內部基礎工業、基礎設施與加211212業比例關係也失調,能源、交通、原材料的供應能力支撐不了過大的加32212業,大量工業生產能力長期閑置。資金、外彙、物資的分配權過度分散。1984年至1988年,國家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26.7%下降到22%,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由56.1%下降到47.2%,致使國家宏觀調控能力減弱。1985年至1988年,通貨膨脹呈明顯加劇之勢。1988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在連續幾年上漲幅度較大的基礎上,又上漲18.5%,這樣大的漲幅是多年來所沒有過的。這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嚴重不安。在通貨膨脹加劇的情況下,1988年夏季曾經不適當地決定全麵推進價格改革。這在實際上成為觸發1988年下半年全國性搶購風潮的一個誘因。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1988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方針,並決定把1989年、1990年兩年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來。全會指出,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製通貨膨脹。整頓經濟秩序,就是要整頓目前經濟生活中特別是流通領域中出現的各種混亂現象。
進行治理整頓,是符合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客觀要求的正確決策。但因時屆年底,當年來不及采取更多的實際措施,已經采取的措施一時也難以見到明顯成效。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勢頭在1988年並未減退,社會需求繼續膨脹,這就使貨幣發行量大幅度增長,財政赤字增加,零售物價指數出現多年來未曾有過的18.5%的上漲幅度,這給1989年的經濟發展帶來困難。
麵對嚴峻的經濟形勢,1989年3月,李鵬在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上作了題為《堅決貫徹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方針》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一心一意搞好治理整頓,當前治理整頓的重點仍然是壓縮需求,認真整頓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秩序,把治理整頓同深化改革密切結合起來,在治理整頓中積極發展對外開放,努力創造良好的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會後不久發生的政治風波對治理整頓造成很大幹擾,會議確定的任務未能如期實現。再加上政治風波給經濟造成的損失,以及西方大國對我國的“經濟製裁”,使經濟方麵的問題更為嚴重。
1989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全會認為,對國民經濟采取治理整頓的方針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經過一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遠遠沒有完成任務,因此,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方針,這是克服當前經濟困難,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全會決定,包括1989年在內用三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主要目標是:(1)逐步降低通貨膨脹率,使全國零售物價上漲幅度逐步下降到10%以下;(2)扭轉貨幣超經濟發行的狀況,逐步做到當年貨幣發行量與經濟增長的合理需求相適應;(3)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逐步消滅財政赤字;(4)在提高經濟效益、經濟素質和科技水平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率,爭取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5%一6%;(5)改善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力爭主要農產品生產逐步增長,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和運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6)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項改革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原則的經濟、行政、法律手段綜合運用的宏觀調控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