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長著翅膀遊英國(7)(3 / 3)

我在那兒住了幾個月,為劍橋寫下好多“美的篇章”。為了表示“公平起見”,當然也不能錯過牛津!雖然就感情上說,我還是比較偏愛劍橋,覺得它更精致動人。

在十九世紀倫敦大學設立以前,牛津和劍橋是英國僅有的兩所大學。十三世紀已初具規模。為了爭取排名,都說自己“比較老”,而根據曆史家的認定,牛津比劍橋要稍早二十年。

牛津和劍橋離倫敦都不過隻有一個多小時火車的車程。牛津在倫敦西北方,位居泰晤士河上遊,有三十五個風格各異而完全獨立自由的學院:“三一”、“萬靈”、“基督聖體”、“聖約翰”、“貝裏奧”、“林肯”……都十分有名。

“牛津的曆史就是一部英國史,西方文化藝術的每一次思潮,都可以在牛津找到一些痕跡。”翻開《牛津手冊》,可以感受到牛津人的驕傲。特別是剛才提到的建築,最能直接反映曆史和文化。大詩人馬修阿諾,就曾經這麼形容過牛津:“那甜蜜的都城,那無數如夢般的尖塔!”

如果你登上一座高高的門樓,俯瞰一下這些傲然直立在城內四周的尖塔建築,不免要脫口驚歎:“多麼美又多麼神妙的一個城市!”

可不是,這些建造得方方整整的房子,一棟一棟,棟棟相連;一層一層,層層相通,是那麼安靜、穩定地被包裹在透明、溫柔的夕陽下。幾百年來,它們呼吸的是智慧和思想的精華,傾聽的是有著書香的風雨雷電。它們已經不是單純的石頭和木材的組合,而是活得既真實又痛快,也理當變得更聰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於一六六三年的薛爾頓劇場。我們坐著兩層高環城遊覽巴士,遊覽這座模仿古羅馬劇場的薛爾頓劇場的時候,拿著麥克風的導遊小姐告訴遊客:“每年牛津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都會在這兒舉行典禮,牛津家長們也都會和建築在四周的‘帝王頭’合照留念。”

薛爾頓劇場成為牛津的“精神象征”,那麼,誰又賜與薛爾頓劇場這些榮耀?當然就是那些寒窗苦讀而沉思冥想的牛津人!

薛爾頓劇場是牛津的精神象征。

在劍橋,有大名鼎鼎的牛頓、培根、拜倫和羅素,而光是三一學院,就出了二十二個諾貝爾獎得主。那麼牛津呢?牛津可也不差。例如英國曆屆四十七位首相中,畢業於牛津的,就有二十三位,其中“基督教堂學院”,就教育出十三位英國首相;得過諾貝爾獎的,就有八位,而“如雷貫耳”的大人物:詩人雪萊、《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路易士·卡羅爾、發現哈雷彗星的哈雷教授,以及當今日本皇太子德仁和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也都是不折不扣的牛津人呢!

想聽聽有關牛津人的趣事逸聞嗎?信手拈來幾則,就是最典型的英國式幽默了。

據說,在牛津近郊的查衛河,有一個專供教授洗澡的“教師園”。有一天傍晚,一艘載滿了女學生的平底船,不顧“嚴禁女士入內”的警語,兀自駛入禁區,嚇得那些正在“樂園”裏大泡其澡的教授們,紛紛用大毛巾裹住光溜溜的身子。結果,其中有一位教授,卻隻管把自己的腦袋瓜給蒙住。事後大家問他這是什麼高招,他的回答是:“我的學生隻認得我的臉哪!”

以寫《愛麗絲夢遊仙境》出名的路易士·卡羅爾,原是牛津第一學院“基督教堂”的數學老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看完這本書後,寫了一封讚美信給卡羅爾,表示希望再拜讀他其他的作品。沒想到,收到的第二本大作書名叫做《平麵代數幾何概論》。你想,女王大人這回看了會不會眼冒金星?

到了十九世紀,可以說是貝裏奧學院的黃金時代。這個學院的院長詹肯斯,是個很驕傲的人。據說有一次,他要付兩便士才能進入一個收費區,偏偏一毛錢也沒帶。守門人堅持不準他進門,詹肯斯很不高興地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貝裏奧的主人!”沒想到守門人慢條斯理地回答:“我管你是誰!不過你顯然不是兩便士的主人!”這位院長的驕傲果然不大管用。

有一個愛惡作劇的學生布雷德,有一次在向一群女士介紹貝裏奧學院的時候,女士們表示想一睹院長的風采,布雷德立刻朝詹肯斯的窗戶扔一塊石子,窗子馬上破了,出現了一張生氣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