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偉大呢?你想想看,這座精雕細琢、有著七彩花窗的大食堂,就架式上,已經具備了“教堂”的莊嚴氣質,而當你一走進門來,赫然入目的,就是懸掛在食堂正中央一張巨幅的亨利八世油畫人像,好不威風!而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食堂左右兩壁上,依序懸掛著許多三一名人的油畫,從大科學家牛頓到大哲學家羅素、懷海德;從大詩人拜倫、丁尼生,到大傳記學家史特拉屈。你想想看,他們也都是當年進出三一食堂用餐的人,吃的食物和我們現在吃的恐怕也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就能夠對人類、對曆史、對文化有這麼大的影響和貢獻呢?
雷恩圖書館參觀記
走進三一學院,如果不去參觀一下雷恩圖書館,簡真可以說是“入寶山空手而返”了。
雷恩圖書館是十八世紀數學家巴羅擔任三一學院院長的時候,請建築界巨子雷恩設計的。這座具有高大梁柱希臘風格的圖書館,有一種“掉下一根針都聽得見”的沉靜氣質。
麥克帶著愛倫和我走進圖書館,當然也是靠著他“三一研究生”的牌子,才破例讓我們“觀光”的。
我們小心謹慎地走在藍白格拚花大理石地上,唯恐發出任何聲音幹擾了在圖書館裏做功課的人。這一座典雅美麗的圖書館,最顯眼的特色,就是羅列在走道及書櫃頂上的幾十尊劍橋學術巨子的白色半身雕像了。
三一學院在劍橋眾多的學院中,可以稱得上是“明星學院”,這話怎麼說呢?眾所周知,劍橋大學是英國曆史最老的大學之一,由於師資和研究環境的優異,曆來不知出過多少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和史學家,而經過統計,這些偉人三分之一出自三一學院。即使劍橋大學向來不大重視的政治家,在三一學院也培養過七個首相(其中一個還是印度總理尼赫魯)、兩個英王(愛德華七世和喬治六世)呢!而自一九O四年到一九七四年,三一就擁有二十二個諾貝爾獎得主!其中二十個是屬於科學範疇的(物理學十個、化學四個、醫學六個)。
典雅的圖書館,連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見呢。
雷恩圖書館“名震海內外”,也是因為館內收藏了許多“三一之子”的珍貴資料。例如牛頓的經典之作“數學原理”,就是在雷恩圖書館裏埋頭撰寫的。我們可以在圖書館的玻璃櫃中,看到這本書的原稿、修正本和手抄本。很有趣的是,雷恩圖書館內還保存了一本牛頓的記事簿,裏麵記載了當年牛頓搬來劍橋時,花了兩先令和兩便士買了個便壺,花了兩先令買了一塊幹乳酪。
在羅列的雕像中,拜倫全身像的位置最顯眼。拜倫是著名的詩人,在三一讀書的時候,顯然是個“不聽話的學生”,他熱衷於拳擊、騎術、飲酒、賭錢和遊泳。為了反抗學校不準養狗的規定,便養了一隻小熊。
他寫了封信給一位女士:“我有了一個新朋友,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它是一隻小熊。當我把它帶進學院,他們問我準備怎樣處理它,我的答複是:‘它應該參加院士的選舉!’”
這位大詩人後來戰死在希臘,年紀輕輕,才三十六歲。雕刻家為他刻了一尊全身像,送給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卻以“不道德”之名被拒絕展示,最後還是三一學院把他迎回母校,而且放在圖書館中最風光的位置。
在這些眾多的名人中,詩人丁尼生和拜倫同樣享有盛名。丁尼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著名的詩人,被推崇為那個時期的代言人。他的詩被譽為“民眾歡樂、疾苦的聲音”。我對他最早的印象,是讀過一本《好詩大家讀》的中譯本,裏麵收錄了他的一首六行短詩《鷹》:
它彎曲的手鉤住峭壁;
緊鄰太陽於孤寂之地,
青天環抱中,它挺立。
皺紋的海在下麵蠕動;
它在山垣上伺機欲攻,
然後雷電一般地俯衝。
這首詩寫的是鷹的孤高和尊貴,把鷹的“王者身份”做了很貼切的描述。不過,說句真心話,我覺得這首詩沒什麼“詩味兒”,也許要朗誦原文才能領會“聲韻之美”吧。
至於其他讓我熟悉的名人,就非哲學家培根莫屬了。培根的父親,是伊莉莎白女皇初期最信任的政治家,所以從小進出宮廷,見識不凡。十二歲那年,就進入劍橋大學就讀,而且時過兩年,竟大發弘論:“這個學校的教育方法完全錯誤!”令人吃驚不已。
培根當過律師,熱心從政,政治生涯起起落落,最後被控受賄,解除官職,隱居於鄉間,以研究文學和科學度餘生。
他的論文集,文筆犀利,思想獨到,具有深刻的哲理。他的代表作《求學的新方法》,被譽稱為:“自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方法論》一文後,可數的名著。”
我參觀雷恩圖書館的時候,有一種很深的感受,就是我們去旅行,如果“肚子裏沒有一點貨”,腦袋裏“空空如也”,即使麵對的是世界級的奇觀、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名城古跡及偉大人物,都絕不會產生深刻感情和感動。如果我們平時能多讀點書,多吸收新知識,累積自己的見聞見識,那麼當我們麵對像雷恩圖書館或三一學院這樣活生生曆史的時候,就不至於有“這裏是哪裏?”“這個人是誰?”的一臉“無知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