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她們也好像音樂盒裏隨著音樂繞圈子的小芭蕾舞娘,呆呆的吔!”
“傻瓜,音樂盒裏的芭蕾舞姑娘是照她們的樣子去做的啊!你怎麼倒過來講。”
哎,反正那時候,就是有不對勁的感覺嘛!而且,我覺得那樣踮著腳尖跳舞,比纏小腳走路還累呢!
等我再大一點,多看了一些現代芭蕾和古典芭蕾的表演後,我才恍然大悟,那實在是因為我沒有比較,也沒有欣賞過真正世界一流的表演藝術才產生出來的偏見。
真正精彩的古典芭蕾舞,並不是表演特技一樣地一直轉圈圈轉到大家拍手叫好為止,而是融入音樂和劇情中,把人體的力和美發揮到極致。
芭蕾舞中的群舞,要求的是默契,所以舞步不但應該整齊劃一,還流露出自然柔美的特質。當然,更令人著迷的是雙人舞或獨舞,舞者一舉手一投足,都像迷離夢境中的圖書,在真實和不真實中,呈現詩情畫意的浪漫。
而芭蕾舞經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和試驗,蘇聯芭蕾舞團已經成為傲視全球的“芭蕾舞王國”了。如果能有機會目睹廬山真麵目,該是一件多快樂的事啊!
蘇聯最著名的三個芭蕾舞團是波修瓦、基洛夫和莫斯科芭蕾舞團,其中波修瓦芭蕾團的原意是“大”的意思,已經有了兩百多年曆史,最早是由一位意大利籍舞蹈老師訓練一批莫斯科孤兒院的兒童在莫斯科首度登台,成為波修瓦芭蕾的起源。
舞團的編製的確非常大,一共有三百名舞者,參與各種劇院芭蕾和歌劇的演出。這次在劍橋演出的節目,包括《天鵝湖第二幕》、《吉賽爾》、《巴黎的火焰》等精華部分的表演舞碼。
當我高高興興等到開演日期走進劍橋劇院的二樓時,說真的,我不禁從心底慘叫一聲。
為什麼呢?原來,這個劇院由於年代久遠,不但又老又舊,而且舞台狹小、座位簡陋,加上沒有空調設備,劇院裏彌漫著一股汗酸味。不論一樓二樓的男女觀眾,幾乎人手一紙,大扇特扇,遠遠望去,還真像啦啦隊揮舞者“加油”、“加油”的小旗子哩!
而更糟糕的是,我沒帶望遠鏡,所坐的二樓座位離舞台非常地遠,坐在我前麵的“高鼻子”,偏偏個兒又十分地高,所以,我除非立刻變成長頸鹿,真不敢想象要怎麼樣才能看得清楚!
可是說也奇怪,當舞蹈一開始,嘈雜的劇院忽然一下子安靜下來了,大家也不熱也不扇風了,身體自然而然地全往前傾。優美的音樂滑進了心坎,柔和的燈光照亮了心田,如夢如幻的舞姿也帶領著觀眾走進一個多情、富麗的世界。
而深深震撼我的,是其中幾支充滿民族風味的蘇俄舞。樂聲一起,獨舞者不是緩緩地從舞台中“跳”出來的,而是“射”出來的。他那伸展開來像箭似的身影,閃電一般地騰空躍起,然後像一把匕首似的狠狠落地,速度之快,節奏之強烈,像一把鼓槌“砰”的一聲擊中人的心髒。
什麼時候,我也能穿上這種美麗的蓬蓬紗裙,轉幾個圈圈呢?
熱情四溢、光芒四射,是蘇俄民族芭蕾特有的魅力。我真說不出自己有多喜歡這種粗獷中帶有細膩、明快中又充滿柔情的芭蕾舞。在我以前的感覺裏,古典芭蕾太過高雅了,高雅得有點“溫吞吞”,害得我的細胞都乖乖的不敢動。可是當我在看蘇俄古典芭蕾舞的時候,不知怎麼回事,我全身的細胞都跟著遊動起來了,它們大喊大叫,興奮得像個瘋子,真的,我聽見它們在尖叫也!
“看,他跳起舞來,燦爛得像駕著馬車的阿波羅王子!”
“哇!金黃色的舞衣配上鮮綠色的腰帶、紅色的靴子,哇,孔雀!”
“你看他跳得多麼高啊!還能在空中旋轉呢!”
“啊!她美得像朵花,我好想上去拉拉她的裙擺,跟她一直轉圈圈,一直轉,一直轉……”
在新倫敦劇院看《貓》
如果你在英國,不欣賞幾場舞台劇或音樂劇,簡直就像外國人士到中國,沒參觀過故宮、沒見識過京劇一樣的“阿土”。
莎士比亞戲劇和各種類型的舞台劇、音樂劇,可以說是英國文化藝術的結晶,特別是集音樂、舞蹈、戲劇甚至雜耍為一爐的音樂劇,更是雅俗共賞,成為最受英國人歡迎的日常娛樂消遣之一。
當然,如果你想象不出音樂劇是什麼樣子,也沒什麼關係,相信你總看過一兩部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吧。例如:《真善美》、《窈窕淑女》、《屋頂上的提琴手》、《我愛紅娘》和《西城故事》。這些電影,幾乎也可以稱為“音樂劇電影”了,因為所有的劇情,幾乎都是“唱出來”的,有一點像咱們的黃梅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和《七仙女》,不僅劇情曲折,也曲曲動聽。像我小時候,《梁山伯與祝英台》連看四五遍,裏頭的每首歌,都倒唱如流呢!
好,咱們別扯遠了。話說我在英國劍橋上課的語言中心,每星期一都會在布告欄上列表公告一些周末、周日的課外活動。到倫敦劇院觀賞《貓》劇,就是其中一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