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直毫不猶豫地就花了三十一英鎊預購了戲票。要知道,即使在英國,三十一鎊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它可以連吃一個月的香蕉牛奶午餐呢!
語言中心為學生安排的各種課外活動,都是經過設計的,因此在帶領我們這些外國學生參觀《貓》劇之前,還開了一堂暖身課,讓我們對原作者、劇本及劇中的歌曲有一個了解。
直到今日,《貓》劇還在全世界巡回演出。
原來,《貓》在倫敦的首映日是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一日,截至我們觀賞,已足足上演了九年!根據報道,早年,這出舞台劇一上演,立刻引起英、美戲劇界的注意。一九八二年十月,美國也在百老彙的五十街“冬園劇院”演出《貓》,結果場場爆滿不說,三個月內門票收入就賺進六百五十萬美元。接著,不但後半年的門票早就銷售一空,每晚還有無數觀眾在劇院外排隊,等待有人臨時退票。
《貓》在英、美兩國引起轟動後的第二年,動作一向很快的日本,也引進了。劇院用地是東京政府免費提供的,位於東京新宿,演出單位是四季劇團,一共花十億日幣的製作費。為了製造舞台效果,光是“垃圾”就特別訂製了五千個,尺寸都比實物大三倍。而演員的服裝,全用純羊毛和純免毛製作,平均一套就是當時的日幣六十萬元!
盡管製作費這麼高,四季劇團還是相信很快就能賺回來,因為頭三個月的門票,在預售當天就搶購一空,創下空前紀錄啦!
之後,“貓爪”更是遍伸四方,洛杉磯、芝加哥、多倫多、布達佩斯、維也納、奧斯陸、漢堡、赫爾辛基……都陸續推出,不但在商業票房上大賺其錢,在藝術上也獲得一九八三年的東尼獎。
《貓》的原劇本,是根據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泰鬥、大詩人艾略特的詼諧詩劇《貓經》改編的,據說,貓是他最喜歡的動物。這本詩集在一九三九年出版,一九七九年國際兒童節時,英國的企鵝公司特別出版了一本書:《我喜歡這首詩》,副題是:“由兒童為別的兒童所選出最受喜愛的詩集”,其中便收集了艾略特《貓經》中的一首詩:“麥卡維提:這隻神秘貓”。
有了艾略特的劇本,加上才華出眾的作曲家安德魯勞德韋柏和名導演屈弗農的通力合作,詩集裏的貓群,終於活生生地蹦上舞台來了!
上麵說的一大堆,都是與《貓》劇有關的背景資料,知道以後,我這個外國人的興奮好奇加了三級。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隨著老師、同學,大隊人馬坐上專車,從劍橋直駛倫敦市中心的“新倫敦”劇場。
直到今天,《貓》劇還是場場爆滿,所以當我被“埋”在密不透風的高鼻子黃頭發人潮裏時,可差點兒被壓成一塊蔥油餅了。
好不容易上了電扶梯,終於擠進了劇場,等我找到座位,喘了一口氣,這才定下心來,好好環顧一下四周。
這個劇場是呈圓型的,舞台被包圍在觀眾席裏,整個劇場設計成一個垃圾場,可以看到報廢的舊輪胎和解體的汽車零件,四處掛滿了木板、招貼和廢報紙,而在昏黃的燈光裏,所有的東西都顯得舊舊的、神秘兮兮的。
這個劇院最特殊的設計,是舞台四周有三分之一的座位跟舞台同時旋轉,所以開演時,當舞台轉動,前座也跟著轉時,坐在前排的觀眾都忍不住興奮得輕呼起來。
這時,燈光昏暗,樂音初揚,一個錯覺,我還以為自己置身在日本迪斯尼樂園的那個星象館裏呢。接著,就在舞台的中央,忽然吊下一具金光閃閃的吊燈,所有的貓演員,各就各位,陸續走向表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