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地球的秘密(4)(1 / 3)

地球上最奇特的晝夜變化是“極晝”和“極夜”現象。當北半球冬季來臨時,北極圈以內地區,人們暫時告別了太陽,太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出現,這裏每天連續24小時都是黑夜,稱為“極夜”。與此同時,在南極圈以內地區,太陽不再東升西落,而是一直掛在半空中,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裏根本就沒有黑夜,總是光亮的白天,這就叫“極晝”。在南北極圈以內地區,出現極晝或極夜的天數也不相同,緯度越高,極晝或極夜的天數就越多。在地球的南、北兩極,極晝和極夜各為半年,而在南、北極圈,極晝和極夜都隻有一天。

極晝和極夜的產生,是因為地球赤道平麵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黃道平麵間有23度30分交角,因此入射地球的陽光並不垂直於地球的自轉軸,這使地球的一端24小時內都有陽光照射,而在另一端24小時內全不見陽光,從而在地球上出現了極晝和極夜的現象。

地球會爆炸嗎

宇宙中萬物都要經曆誕生、成長、衰老直至消亡的過程。人類賴以生存的樂園地球也不例外。但地球不會在最近的將來就走向滅亡,更不會發生爆炸。爆炸是物體發生劇烈變化的一種形式,並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大量的能量,並造成物體自身的解體。地球並不存在發生這種變化的條件。

依靠對地震波的研究,人類對地球的內部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大致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3層。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青藏高原的地殼厚65千米以上,海洋下隻有5千米~8千米。地殼下地幔直至地表下2900千米處,其絕大部分呈固體狀態,隻有其中軟流圈中的1%~10%呈熔融狀態。在長期持續高溫、高壓條件下,地幔像一種黏性極大的物質。地核又分外地核和內地核,外地核呈液態,內地核則是固態。地球的這種分層結構是地球長期演化的結果。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經過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擠壓使其內部變熱,以後則是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使地球內部進一步升溫,在40億~45億年前,當溫度上升到鐵的熔點時,大量融化的鐵向地心沉降,並以熱的方式釋放重力能,其能量相當於1000多次百萬噸級的核爆炸。大量的熱使地球內部廣泛融化和發生改變,逐步形成了分層結構,其中心是致密的鐵核,熔點低的較輕物質則浮在表麵,經冷卻形成地殼。這種分異作用,一開始就可能使氣體逸出,形成大氣圈和海洋。地球經過許多億年的演化才呈現出現在的麵貌。但地球從形成以來,就始終處於不斷地變化和運動之中,並保持著動力學上的平衡狀態。即使在演變過程中,曾釋放出難以想象的巨大能量,但也沒有發生過爆炸,在其內部結構已相對穩定的今天,地殼是由於熔點低的較輕物質浮在地表,冷卻後而形成的就更不可能發生爆炸了。

要發生爆炸,總需具備一些內在條件。我們知道,能釋放出巨大能量的不外乎是核爆炸。原子彈利用了放射性物質發生核裂變的鏈式反應,氫彈是通過氫元素的核聚變來釋放大量能量的,在地球上並不存在自然產生這兩種核爆炸的條件。具有放射性的鈾、釷等元素在地球上的豐度很低,隻有百萬分之幾,而且以純度不高的狀態散布。人們要製作原子彈必須利用高科技手段使其濃縮。原子能發生裂變反應,在自然條件下根本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反應。同樣,氫元素的核聚變也需要特定的條件。我們知道,太陽能輻射出大量的能量是由核聚變維持的。由於太陽大氣中氫含量極高,約占7l%。太陽的質量很大,是地球的33萬倍,其中心壓強極高,處於太陽中心的氣體具有極高的溫度(1.5×107開),太陽氣體中的氫元素通過質子-質子反應和碳氮循環就能使質子聚變成α粒子,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包括其內部都沒有與此相適應的天然條件。可見地球並不存在爆炸的任何條件。當然,地球上的火山爆發、地震、造山運動等釋放了相當驚人的巨大能量,但這隻不過是地殼的構造活動,它能部分改變地殼的現狀,造成地殼的隆起和沉陷,使滄海變成高山,平地變為海洋,但並不能造成地球爆炸。這種地殼構造活動自地殼形成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地球一直都沒有發生過爆炸,今後也可有不會發生。

某些外因雖然也可能誘發地球解體,但這與地球爆炸絕不相同,而且這樣的外因也並不存在。如果有一個質量極大的天體運動到地球附近時,其巨大的引力有可能造成地球破裂。目前並沒有發現有任何巨大的天體闖到太陽係中來,更不用說接近地球了。由於宇宙空間中巨大天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相當大,要使它們相遇並接近的概率微乎其微,這一可能目前是完全可以排除的。足夠大的天體對地球的碰撞也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但也不會發生地球的爆炸。可能正是受到彗星和木星相撞事件的啟示,人們對可能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正給予密切的注意。以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人們完全有把握像預報彗星和木星相撞事件那樣,對星際空間內天體與地球相撞做出準確的預報。最近的研究發現,隻有個別小行星的軌道與地球公轉軌道有一定程度的接近,這與軌道相交是有區別的。即使是軌道相交,地球和小行星通過該交點的時間不同也不會發生碰撞。如此苛刻的碰撞條件也不是輕易就會出現的。即使會出現,天文學家們也會準確做出預報,人類也會設法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我們完全不必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