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科學家的發現很快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批研究人員予以證實。後來,人們從前蘇聯和美國的資料中,進一步得出更精確的周期為160.01分鍾。不過,在相當一段時期裏,有人懷疑太陽的160分鍾震蕩是否與地球大氣抖動有關。法國和美國的一個聯合觀測小組,成功地在南極進行了長達128小時的連續觀測之後,最終把懷疑排除了。地球北半球是冬季時,南半球是夏季,南極是極晝,即24小時太陽都在天空中,連續觀測中就不存在大氣周日活動的影響問題。以160分鍾為周期的太陽整體震蕩得到確認,它確實來自於太陽本身。
在研究5分鍾震蕩的時候,科學家們出乎意料地發現,這些震蕩竟然還可以分解為上百個長短不等的小周期,短的隻有3分鍾,長的有3小時。這些五花八門的小周期疊加在一起,真有點使人眼花繚亂,它們之間究竟有些什麼內在的聯係?或者這些錯綜複雜的小周期預示著什麼?現在確實還無從得知。
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迪克發現太陽並非是個圓氣體球,它的兩極略扁,赤道部分則略微凸起。1983年,迪克本人的觀測結果表明,太陽的形狀並非固定不變,它的扁率發生周期波動。
有意思的是,另一批美國科學家從水星的運動中,也發現了太陽的震蕩現象。1982年,美國高空觀測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收集了從18世紀以來的、長達265年的水星繞太陽運動的資料,以及好幾十組日食發生時間的數據。綜合分析的結論是:太陽直徑又脹又縮,像是個一會兒充滿氣,一會兒又放掉了點氣的大皮球,這種被他們稱為“太陽顫抖”的震蕩現象的周期,被定為76年,最大的變化率可以達到0.8角秒。
近些年來,有人從44520個太陽黑子數的分析中,得出其峰值有12.07天的周期。也有人從太陽自轉速度隨緯度高低而不同的所謂“較差自轉”中,導出16.7天的周期。此外,還有人認為存在著好幾個7~50分鍾的周期;160~370分鍾周期範圍內,也還存在著太陽整體震蕩,等等。
日食記載也為此提供了新論據。一些科學家詳細研究了8次日全食的資料,其中最早的一次是1715年5月3日在英國可見的日全食,最晚的一次發生在1984年5月31日。分析得出:269年間,太陽直徑有類似脈搏跳動那樣的振動現象,周期不詳,但總的說來變化不算大,隻有1.24,大致是太陽角直徑的1/1600。
研究和探測太陽內部結構是天文學家們長期的重要課題,也是很難順利展開的課題。已經建立起來的理論和假說,有的未能通過實踐的檢驗,有的顯露出很大的缺陷,這類事情常有發生。正當科學家們一籌莫展、陷入重重困難的時候,日震被發現了,他們怎能不喜上眉梢呢!
在不算長的幾十年時期內,日震學已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太陽的內部結構,各層次的溫度、壓力、密度、化學組成、自轉和運動情況等等,無不通過太陽震動的研究而獲得了大量前所未知的信息。說實在的,這些信息對於建立和完善已有理論,譬如黑子是怎麼產生的、黑子周期的本質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學家們相信,日震與地震的某些性質應該或可能有相似之處,運用我們已掌握的對地震波的研究成果,再經過相當時間的觀測和探索,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深入地認識我們的這個太陽,再擴大一步來說,乃至其他恒星。
我們也不必諱言,到目前為止,太陽整體震蕩為我們解決的問題隻是初步的,還遠沒有對它提出的問題那麼多。太陽整體震蕩是怎麼產生的?從各種不同角度導出的種種周期與整體震蕩是什麼關係?各種周期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如果把太陽震蕩比作一條走向探知太陽內部的康莊大道的話,那麼,我們才剛踏上征程,大量的開拓工作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