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陸地、海洋中的迷霧(5)(3 / 3)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雖然地球上海水覆蓋的麵積最大,但現在全球都在提倡節約用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鹹的,並不能直接飲用。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呢?原來海水中有多種鹽類溶解於其中。而海裏的鹽又是來自哪裏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家們的說法還不一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最初大洋中的海水所含的鹽分並不多,甚至是淡水。而現在海水中有很多鹽溶解在裏麵,這些鹽是陸地上岩石土壤裏的鹽分,溶解在雨水中,流入小溪、河流,最後彙入海洋,隨著歲月的流逝,水分慢慢蒸發而鹽分逐漸積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最初的海水就是鹹的,堅持這種觀點的科學家對海水中鹽分的變化進行了長期的觀測,發現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多。

究竟有多少鹽溶解在海水裏麵呢?根據試驗,平均有35克鹽溶解在每千克海水中。其中氯化鈉(食鹽)占的比重比較大。正是由於存在大量的氯化鈉、硫酸鎂、氯化鎂、硫酸鉀、硫酸鈣和溴化鎂等。海水的鹹苦味就是由它們造成的。

可是在古巴東北部不遠的大西洋裏,卻有一片直徑約30米的淡水區域。原來有一個巨大的泉眼在這裏的海底深處,泉水是從地層下麵能透水的岩層裏湧出來的。泉水滔滔湧出,每秒鍾可湧出40立方米的水量,它排開鹹水,一個淡水區域就此形成了。

但是,海水有淡水泉的奇跡終究少有,世界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淡水資源更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節約用水,為我們的後代造福。

潮汐是怎樣形成的?

潮漲潮落,每天都會發生。漲潮時,海水就會淹沒大片的海灘;落潮時,大片的海灘又會露出來。古時人們把白天發生的漲潮叫做“潮”,晚上發生的漲潮叫做“汐”。可是你們知道“潮汐”是怎樣形成的嗎?

很早以前,這個秘密就已被古人所知。古希臘的航海家比戴阿斯,發現每月有兩次特別小的低潮和兩次特別大的高潮,並且總是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出現高潮,而總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時候出現低潮。因此,他斷定,是月亮導致了潮汐現象。

現代科學證實月亮確實是導致潮汐現象的重要原因。由於萬有引力在各個星球間都會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整個地球都是海洋,那麼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地球這個“水球”

就會被拉成蛋一樣形狀的球。背對著月球和正對著月球的兩點就凸起。每24小時地球就會自轉一圈,對某一點來說,就會有兩次漲落在那個地方的海麵發生。也就是說,從這一次落潮到下一次落潮,或者說,從這次漲潮到下一次漲潮,大約隻有半天相隔。

那麼每月會發生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原來,萬有引力也存在於太陽與地球之間,但由於太陽距地球較遠,因此引力不大,平時不明顯。可當月亮、地球和太陽處於一條直線即滿月或新月時,太陽對海水的引力和月亮對海水的引力就會起重疊作用,這時,就會有大潮出現。當月亮和太陽與地球形成直角即上弦月或下弦月時,兩種引力作用方向不同,就會相互抵消,這時小潮就會出現。由於每月出現兩次這種情況,所以每個月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出現兩次。

海洋潮汐這種自然現象極其複雜,除主要與月亮、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有關外,還與海盆的形狀、海水的深度、氣流的情況等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