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陸地、海洋中的迷霧(4)(2 / 2)

金礦提煉廠生產的黃金,純度約為89%。最後的提煉過程,在蘭德煉金廠進行。該廠設於求密斯頓郊區,廠內一條金光燦爛的熔金流,夜以繼日地由坩堝倒進十幾千克的鑄模裏,純度達996%。近年年產量超過一億美元。

處理如此貴重的產品,是不容浪費的。因此專家用電力除塵器從廢氣中提取黃金。舊坩堝也被碾碎,舊提煉廠的地板,甚至工人的衣物,都經過特別處理,從中提取所含的黃金。

蘭德煉金廠的產品是金錠,重二十五磅,裝在如鞋盒般的板條小木箱裏。每箱兩塊。這些箱子定期運往南非儲備銀行,然後運到倫敦黃金市場去。最後黃金不是由各國的中央銀行購去,就是由商人買去。除製造金飾和鑲牙外,黃金也有工業用途。

各國政府買入從地下深處開采出來的黃金,為的隻是把它們放進地下保管庫中,這似乎令人啼笑皆非。傳統上,國家貨幣的穩定都要靠黃金支持。國際貨幣專家至今還沒發現比黃金更方便的東西,可以用作各國貨幣價值的共同本位。隻要這個情況一日不變,人類就會繼續深入地底尋找黃金。

400多年來,冒險家踏遍南美洲的峻嶺叢林,搜尋傳說中的埃爾多拉多黃金國,都徒勞無功,因為從未有過這個地方。然而關於這個寶地的故事,吸引力依然不減。

人類自發現黃金以來,便一直為之著迷。原因之一是黃金罕有,世界目前的總開采量不過10萬噸;而且黃金恒久不變,既不受侵蝕,也不會失去光輝。因此黃金向來受帝王喜愛,亦是財富的象征。

黃金既然與無法想象的巨大財富有關,當然會在現實與故事中占重要地位,而且還蒙上神話色彩。有關埃爾多拉多黃金國的傳說可說是最具吸引力的,相傳那裏連炊具也是黃金打造的,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到南美洲去尋找,但全都失望而歸,因為他們聽到的隻不過是個神話。

黃金國跟大多數神話一樣,有一些事實根據,而且可追溯的年代也頗準確。哥倫布於1493年發現新大陸回去後,聲稱曾親見那裏豐富的黃金,自此便在歐洲掀起尋金熱。在50年間,西班牙征服者把墨西哥阿茲泰克人和秘魯印卡人所收藏的大批黃金搶掠殆盡。在歐洲,凡目睹滿載黃金製品、金錠(很多金器在付運前都熔為金錠)與寶石的船隻卸下貨物的人,都會深信新大陸蘊藏大量財富,隻待他們去取。征服者發橫財的故事時有所聞,例如1530年,皮薩羅綁架了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華爾柏,勒索一房間金銀做贖金,終於得償所願。

1539年,西班牙人入侵穆伊斯卡人的領土,建立波哥大城,他們聞說在瓜塔維塔湖以北曾舉行穆伊斯卡新皇接位大典,有人還說見過最後一次大典的人還在人世。

大典在黎明舉行,以便新皇與隨從可向太陽神致祭。在規定的時刻,新皇全身赤裸塗滿金粉,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人(即埃爾多拉多)。他登上木筏,臣下在他腳邊擺放黃金翡翠,讓他獻給太陽神。四名赤裸但不戴金冠、手鏈和珠寶的族長,每人捧著祭品,與皇帝同乘木筏到湖心,然後升起旗幟,以示肅靜,最後把祭品拋進湖裏。

西班牙人對這麼多唾手可得的財寶垂涎不已。1545年,有人曾在瓜塔維塔湖進行挖撈,但一無所獲。西班牙人並未灰心,1580年波哥大商人塞普爾韋達命8000名印第安人將湖水排幹。他下令在湖岸挖了一條今天仍可看到的大溝,把湖水排入溝裏,使水位驟降約18米,導致決堤,淹死大批勞工。不過這名商人也算有點收獲,從湖裏挖到一副金胸鎧,以及大如雞蛋的綠寶石,他都獻給了西班牙國王。

一個世紀後,黃金國故事經輾轉相傳,已變了樣。地點也改了,先是在奧諾科河下遊,後來又變為距瓜塔維塔湖2400千米的亞馬遜。英國人雷利、福西特,西班牙人德奎沙達、德比拉沙劄,以及德國人費德曼,都曾尋找過這個黃金城。

1799年後,尋金熱複熾,瓜塔維塔湖成為活動焦點,但人們都無功而返。當時普魯士人馮漢博德率領了一批科學家,花了18個月時間沿著奧裏諾科河搜索,這條河有一段沿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邊界流動,深入原來引起傳說的山區。有關瓜塔維塔湖的報道掀起了新一輪探險熱潮。1807年,馮漢博德重臨此湖,並宣稱湖底藏有50萬件金飾,搜索再度展開。

當年舉行“黃金人”接位大典時投進湖裏的大批黃金珠寶,很可能已於16世紀時落入西班牙國庫。1912年曾最後一次排幹湖水,但隻找到幾件小金飾,未能彌補排水的費用。那時找尋黃金國的人,注定失敗,因為世上未曾有過黃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