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科學家為了找出更合理的解釋,對此又提出新的想法。他們認為,在1萬年以前,地球正處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麵在這個時期形成一層厚厚的冰,由於風和飛鳥的原因,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種子被帶到冰麵。所以,一到夏季,這裏水草豐盛,旅鼠在此生存不成問題。但是後來氣候變化,原有冰塊不複存在,旅鼠之所以要向北方遷徙並且最後跳入巴倫支海,正是為了尋找當年居住的“樂土”。雖然這一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也由於沒有充足的證據證實而顯得有些牽強。
還有觀點認為,急劇增加的旅鼠的種群數量,使它們的神經變得高度緊張,社群生存壓力也大為增加,旅鼠的腎上腺增大,因此變得急躁不安。與此同時,它們的運動欲望又非常強烈,所以便進行分散和遷移來運動。擅長遊泳的旅鼠們妄圖橫渡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可是最後還是因為體力不支而被淹死。
當然,這種說法也頗為牽強。一些科學家指出,旅鼠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很快看見群體密度高的後果,這種影響要到下一代才會顯現出來。早期時,一片蔥鬱的冰塊完全適合旅鼠的生存,到了後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冰塊消失了,它們為了尋找昔日的居住地集體向北遷徙,並且義無反顧地跳入巴倫支海。這個解釋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因證據不足而不能使人信服。
除此之外,還有些科學家以旅鼠的生命周期為研究對象,他們的發現表明,在數量急劇增加的時候旅鼠體內的化學過程和內分泌係統會發生變化。有人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正是生物體內的“開關”,它們以此來控製其種群數量。當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該種群大量的“集體自殺”現象就會出現。但旅鼠到底是“集體自殺”,還是因為在遷移過程中“誤入歧途”墜海而死,這一直是生物界中人們尚未搞清的難題,科學家至今仍然有許多種不同的看法。
總而言之,科學家認為,應該把旅鼠自身生理上、行為上和遺傳上的因素,加上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作為研究旅鼠自殺之謎的基本著眼點。但是旅鼠真的是“集體自殺”,還是在遷移過程中“不小心”墜海而死,至今仍是生物學界中解釋不清的謎題。看來,人類要想最終破解這個謎,還需假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