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的基本結構是什麼?關節的基本結構有關節麵、關節囊、關節腔、關節軟骨、關節頭和關節窩。其中關節囊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潤滑作用。
63.為什麼酸痛感總是姍姍來遲?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很長時間沒運動而突然進行了激烈的運動後,往往會出現肌肉酸痛的現象。但這種酸痛感並不是在運動後馬上出現的,而通常是在運動結束後一兩天才出現,專家稱其為遲發性肌肉酸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當人在運動時,為了加快速度,需要不斷讓肌肉處於活動中,希望能達到我們想要的速度和力量,但這種漸進性的超負荷行為會導致肌肉纖維撕裂,使人在一兩天之後出現酸痛感。
此外,這種肌肉酸痛還與肌肉內部的代謝有關。肌肉收縮需要能量,而這種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組織中的糖類物質分解來提供。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如果人處在平靜狀態,肌肉中的糖類物質可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但人在劇烈活動時,骨骼肌在短時間內就需要很多的能量,雖然此時的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增強,但還是滿足不了肌肉對氧的需求,肌肉會處於暫時缺氧的狀態,使糖類物質分解出乳酸,而乳酸在肌肉中大量堆積後,會刺激肌肉塊中的神經末梢產生酸痛感。
經常運動的人,其肌肉在運動時能獲得充足的氧氣,這樣的話,糖類物質分解的乳酸較少,所以肌肉就不會有明顯的酸痛感。因此我們平時要多進行鍛煉,並在運動前做好熱身活動,運動後做好放鬆運動,這樣也可以減輕酸痛感。
鍛煉肌肉有什麼好處?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鍛煉不僅可以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還能使皮膚保持彈性,防止肌肉、肌腱和韌帶拉傷。另外,肌肉與人體機能息息相關,如鍛煉背肌可增強呼吸係統的功能,鍛煉腰腹肌可保持腎健康等。
64.人如果沒有了疼痛感會怎樣呢?
生病或受傷時,身體就會感到疼痛,疼痛作為一種預警信息對人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的人會說,沒有了疼痛感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尤其對於小孩子來說,沒有疼痛感的話就算打針也不怕了。但人體的構造是複雜的,各個器官之間都存在聯係,適當的疼痛感對人體是有幫助的。
疼痛感能讓我們盡早地發現身體的病變,遠離更大的傷害,如果人體的疼痛感消失了,那麼一些疾病發出的信號我們就接收不到,身體就會處在危險之中。想擺脫痛苦是人的正常反應,但如果所有的痛苦都被抑製住,那麼就算危險逼近,我們也很難察覺。
頭痛時可以吃什麼水果配合調理?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曆,人頭痛有時是因為壓力大或是沒有休息好,但如果經常頭痛,最好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頭痛時,可以多吃些葡萄、芒果、番石榴、雪梨、西瓜、蘋果等水果,最好少吃或不吃脂肪含量高及油炸的食物。
65.人上了年紀為什麼會駝背?
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會注意到,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駝背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說,可能是人上了年紀後,肌肉開始變得鬆弛,鬆弛的肌肉長時間壓在脊柱上,把脊柱壓彎了,所以老年人才會出現駝背現象。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人的脊椎是會逐漸老化的,椎體會退化、塌陷、變薄,脊柱就會變形,就會出現駝背。人上了年紀之後,鈣質會逐漸地流失,骨頭會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人的脊柱就容易骨折。椎體的退化和塌陷使得脊柱凸出,發生變形,漸漸地就呈現出了駝背的跡象。但這種骨折,人們幾乎感覺不到,能看到的隻是腰部無法直起來,身高慢慢變矮。
人體的鈣主要分布在哪裏?人體中鈣的重量占到了人體的2%,鈣質主要存在於人體的骨骼和牙齒中,這部分鈣的重量占到了鈣總重量的99%,剩下的1%分布在細胞液、軟組織和血液中。老年人要補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強化骨骼,但不可過量,否則容易得腎結石或其他疾病。
66.為什麼絕大部分人都習慣用右手?
世界上有90%以上的人習慣用右手,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右利手。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習慣用右手呢?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習慣用右手,是在長期的勞動中慢慢養成的。早在石器時代,手持石斧或石矛的人類集結在一起與野獸搏鬥,在搏鬥過程中,人會本能地用左手來保護胸部左側的心髒,用右手持武器進行攻擊。慢慢地,用右手就成了習慣,接著變成了先天遺傳。
人的右手是由大腦左半球控製的,而左手是由大腦的右半球控製的,所以人們經常使用右手,就會提高大腦左半球的靈敏性,而這又使得人們更為經常地使用右手,右手的靈活度和力量都明顯高於左手。
左利手更聰明嗎?左利手,是指習慣用左手從事主要活動的人。因為左手的活動是受大腦右半球控製的,因此常用左手能夠開發右腦。有些人認為左利手更聰明,對這個問題,各國的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科學實驗,目前並無定論,仍存在爭議。因此,這個說法不能算是正確的。
67.人體器官中最晚變老的是哪個?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個器官就會開始逐漸衰老,其中最晚變老的那個器官就是肝髒。肝髒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強,人到了70歲時肝髒才會逐漸地變老。
人體其他器官變老的年齡分別是:
皮膚:從25歲開始,人的皮膚會漸漸失去光澤。
大腦神經細胞:腦神經細胞在人出生後不久就不會再分裂了,新生兒的大腦神經細胞數量高達1000億個,從20歲開始,大腦神經細胞的數量就開始逐年下降。
心髒:從45歲以後,人的血管彈性將慢慢變差,心髒也逐漸變老。
耳朵:從60歲開始,人的聽力開始退化,一般情況下,男人的聽力要比女人的聽力衰退得快。
哪些行為會損害肝髒?肝髒是人體內重要的代謝器官,它具有存儲糖分、去除毒素等作用。那麼,人們平時哪些行為會損害到肝髒呢?
過度喝酒、胡亂吃藥、睡眠不足、愛發脾氣、整天抑鬱、愛吃油炸食品、抽煙、吸毒等行為,都會損害肝髒,因此我們平時要多加注意。
68.人的器官都是對稱的嗎?
從人的外表來看,無論五官還是四肢,都具有完美的對稱性,比如兩條腿、一雙手、兩隻眼睛等,呈現的都是左右對稱。可人的身體還有很多不對稱的現象存在。
進入人體的內部,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器官都是不對稱的。比如,心髒處於身體偏左的部位,而肝髒則處於身體偏右的部位。人的支氣管從上到下分為左右兩根支氣管,但左邊的支氣管細長,走向較平,右邊的支氣管短且粗,走向幾乎是垂直的。
人在雙腳並排站立時,左腳的接地麵積要比右腳大,即人的重心都是稍往左側偏的,左腳就成了支撐腳。當人處於危險中時,大部分人多會向左側躲避,以左腳支撐身體,右腳準備蹬步。
除此之外,有的人一隻眼睛是單眼皮,另一隻眼睛是雙眼皮,有的人臉上隻有一邊有酒窩,有的人眉毛長得一邊高一邊低等,這些都屬於正常的不對稱現象。
器官知多少?器官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動物的器官十分複雜,相對來說,植物的器官比較簡單。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而其他的植物並不是都有這六大器官的。
69.人體的哪個部位最需要氧氣?
人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氧氣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沒有了氧氣,不僅是人,很多動物都會在短時間內因窒息而死。那麼,大家是否想過,人體中哪個部位最需要氧氣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是肺部,但其實最需要氧氣的部位不是肺部,而是大腦。
人通過呼吸將氧氣吸進體內,氧氣經各種途徑進入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為細胞的正常活動提供能量。如果人的大腦缺氧,會比其他器官更容易喪失功能,所以說,人體的大腦是最需要氧氣的部位。
怎樣通過運動鍛煉大腦?研究發現,規律的有氧運動和有一定技巧性的複雜運動相結合,最能起到鍛煉大腦的作用。規律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遊泳、瑜伽等,這些運動能讓我們的心情平和愉悅,遠離失眠的困擾,提升認知功能。有一定技巧性的複雜運動,包括球類、爵士舞、拉丁舞等,它們需要身體多個部位協調配合,有助於鍛煉大腦的控製力。
70.假如人隻有一半的大腦,會怎麼樣?
大腦包括腦幹、間腦、小腦和端腦。在醫學及解剖學上,多用“大腦”一詞來指代端腦。我們這裏所說的大腦,指的也是端腦。
人的大腦由兩部分組成——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左腦,右半球是右腦。研究人員發現,左腦和右腦對同一種刺激的反應是不同的。
假如將人的右腦麻痹,人就會變得特別興奮,對別人的提問都能做出詳細的回答,但說話的聲音沙啞,發音不清,這個人的創造能力也會消失。
假如將人的左腦麻痹,結果正好相反,人的語言描述和創造力得以保留,但好的情緒消失,人處在哀傷的狀態中,少言寡語。
由此可以看出,假如人隻有一半的大腦,是不能很好地協調一致的。左腦充滿活力與自信,右腦會使人保持在清醒的狀態,兩者缺一不可。
左腦和右腦其實並沒有完全隔開,而是通過胼胝體相連接。胼胝體是一束神經組織,具有協調左右腦工作的功能,它的存在使得人的學習和記憶等活動能夠成為現實。
怎樣科學用腦?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體總耗氧量的1/4,因此氧氣充足有助於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大腦80%以上由水組成,大腦所獲取的所有信息都是通過細胞以電流的形式進行傳送,而水是電流傳送的主要媒介。所以,在讀書或做功課前,先飲一至兩杯清水,有助於大腦運作;聽聽舒緩的音樂,對大腦神經細胞代謝十分有利;多讀書多看報,能讓你的大腦更加豐富起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並注意及時往大腦中儲存信息,然後加以記憶,能使思維更活躍。
71.人的大腦會下達錯誤的指令嗎?
大腦是人的神經中樞,人的一切行為都要靠大腦的指令才能完成,那麼,大腦會給人下達錯誤的指令嗎?
有人說大腦會進行自我調節,它對我們傳達的信息都是正確的,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思路一直清晰。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大腦在受到外界幹擾和超負荷運轉時,就有可能給身體下達錯誤的指令。
我們有時會有這樣的體驗:明明腦中想著一件事,但嘴裏說出來的卻是另一件事。人的大腦會從眼睛、鼻子、耳朵和舌頭等各個器官來收集信息,每天大概要處理一億個左右的信息,如果我們加重了大腦的負擔,這大量的信息就會使大腦無法正確地分析和處理,導致大腦對人體下達錯誤指令。
用腦過度有哪些表現?研究發現,用腦過度會出現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四肢乏力,嗜睡或瞌睡,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出現惡心、嘔吐現象等。
專家指出,若長期用腦過度不注意調整,可能誘發神經衰弱、失眠等疾病。因此,應該努力避免用腦過度的發生。
72.人沒有記憶會變成什麼樣?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這些過去的經驗會以映象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映象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
人們的記憶力不全是一樣的,有的人記憶力好些,有的相對要差一點。造成記憶力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如遺傳原因、營養原因、後天教育原因和鍛煉原因等。
如果人沒有了記憶,家人就不會認識我們,我們也不認識其他人,沒有學習的能力,也無法對社會做出貢獻。
人正是因為有了記憶,世界才能不停地向前發展,當然,記憶不是人類所特有的,有些動物和植物也是有記憶的。據說,在我國的南方,有一隻過百歲的烏龜,在隔了幾十年後,它竟然帶著自己的子孫去原來喂養它的主人家去看望主人,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啊!
大腦有記憶高潮嗎?一般而言,人的大腦有四個記憶高潮。清晨起床後,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此刻學習一些難記憶而又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為適宜,這是第一個記憶高潮。上午8點至11點是第二個記憶高潮,此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腦具有嚴謹而周密的思考能力。第三個記憶高潮是下午6點至8點,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來回顧、複習全天學習過的東西,加深記憶,分門別類,歸納整理。睡前一小時,是記憶的第四個高潮,利用這段時間對難以記憶的東西加以複習,不易遺忘。
63.人體內最小的單位是什麼?
人體內最小的單位是細胞,不隻是人,細胞是構成一切生物生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大概有60萬億到100萬億個細胞,有些人聽到這個數量會嚇一跳,雖然人體內細胞數眾多,但因其體積太小,人的肉眼是無法看到它們的。
人體內的細胞多種多樣,有的呈柱狀,有的呈六麵體狀,有的像窗戶,比如紅細胞像是中心凹陷下去的燒餅,神經細胞如細線一般。而細胞的壽命也各不相同,小腸內壁細胞僅能存活36個小時左右,紅細胞卻可以存活120多天。
雖然細胞的形狀、壽命都不同,但它們卻很精明,可以自己製造和儲存能量,它們運轉的速度比電腦還要快。
細胞是由誰發現的?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製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後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就以英文的cell為之命名。而這樣觀察到的細胞早已死亡,僅能看到殘存的植物細胞壁,雖然他並非真的看見一個生命的單位,後世的科學家仍認為其功不可沒,一般而言還是將他當作發現細胞的第一人。而事實上真正首先發現活細胞的,是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
64.人體內到底有多少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