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豐富的礦藏(1)(3 / 3)

南美洲的智利,號稱“銅礦之國”。那裏有個大銅礦,也是外國人根據孔雀石發現的,那是18世紀末叫的一個趣聞。當時,智利還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下。一次,有個西班牙的中尉軍官,因負債累累而逃往阿根廷去躲債。他取道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以南50英裏的卡佳波爾山穀,登上1600米高的安第斯山時,無意中發現山石上有許多翠綠色的銅綠。他的文化素養使他認識這是找銅的“礦苗”,於是帶著礦石標本去找礦。後經勘查證實,這是一個大型富銅礦。這座銅礦特命名為“特尼恩特”(西班牙文意為“中尉”)。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開采銅礦,年產銅錠30萬噸。

已發現的含銅礦物有280多種,主要的隻有16種。除自然銅和孔雀石之上,還有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銅藍和黝銅礦等。我國開采的主要是黃銅礦(銅與硫、鐵的化合物),其次是輝銅礦和斑銅礦。

銅黃色的黃銅礦與黃鐵礦(硫化鐵)有時憑直觀很難區別,隻要拿礦物在粗瓷上劃條痕可立見分曉:綠黑色的是黃銅礦;黑色的便是黃鐵礦。

銅礦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斑銅礦呈暗銅紅色,氧化後變為藍紫斑狀;輝銅礦(硫化二銅)鉛灰色;銅藍(硫化銅)靛藍色;黔銅礦是鋼灰色;藍銅礦(古稱曾青或石青)呈鮮豔的藍色。在古代文獻中,青色即指深藍色,“青出於藍勝於藍”就是這個意思。

全世界探明的銅礦儲量約6億多噸,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約占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

我國有不少著名的銅礦,如江西德興、安徽銅陵、山西中條山、甘肅白銀廠、雲南東川、西藏玉龍等。

在金屬王國裏,銅的導電性僅次於銀。銅礦比銀礦多且價格便宜。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銅用於電力和電訊工業。

洋底金屬丸——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含錳、鐵、鎳、鈷、銅等三四十種元素的特種礦產,因其中含錳的比例最大而得名。

1873年,一艘英國深海調查船“挑戰者號”在環球海洋考察中,從漁網裏挑揀出一塊烏黑發亮、光滑的小石頭。通過化學分析得知,內含25%的錳,20%的鐵,還有鈷、鎳、銅、鈦、鉬等,都適合工業冶煉的原料要求。當時沒有引起重視,隻是寫出一篇調查報告了事。

近幾十年來,隨著冶金工業的迅速發展,陸地上的資源日漸緊缺。於是,人們把注意力轉向海洋,洋底錳結核的開發和利用終於被舊事重提。

錳結核是球狀或塊狀的結核塊,表麵呈黑色或棕褐色,性脆,硬度小,全身有細孔,比同體積的水重兩三倍。小的如豌豆,大的像足球,一般直徑在0.5~20厘米之間,個別的可達1米以上。在菲律賓以東500公裏的洋底,曾找到一塊長6米的錳結核,重280公斤。切開來看,錳結核的內部結構像洋蔥頭,一層包裹一層,核心是各種岩屑和貝殼。錳結核像鋪路的卵石似的攤鋪在700~7000米深的洋底,但隻有水深大於3000米的礦床才有開采價值。

關於錳結核的身世,人們的說法還不一致。有人認為,河流源源不斷地把陸地上的物質帶到海洋裏,在河流入海處,大而重的砂粒留在近陸淺海,小而輕的物質,如錳、鐵、銅等金屬離子,像稀米湯似地懸浮在水裏,被帶往離海岸較遠的地方。由於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它們“手拉手”地吸附在火山噴發物、魚骨、貝殼等上麵,體重逐漸增加,慢慢沉到海底。然後又隨著水流一起滾動,像雪球似地越滾越大。但還有一些人認為它們與海底火山活動、海底岩石風化、生物等有關。

有錳結核的洋底,每平方米少則二三公斤,多的上百公斤。有人估計太平洋底就有1萬億噸。人們算了一筆帳:全世界3萬億噸錳結核中,包含4000億噸錳,164億噸鎳,98億噸鈷,88億噸銅,可供人類用上幾百年到幾千年。錳結核是采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礦床,它仍以每年1000萬噸的速度在自行增長。

錳結核裏包含多種戰略物資,必將引起資源爭奪。1978年,日本采礦船用抽吸式和氣動提升式采集錳結核獲得成功。美國已用20萬噸級的采礦船,用自動控製的設備采集南太平洋底的錳結核。

我國的海洋調查船已於1979年開始采集南太平洋的錳結核樣品。1988年初,“海洋4號”船在南海尖峰海山區水深1480米處采獲錳結核262.72公斤,其中最重的一塊為39.3公斤。1988年底,“向陽紅16號”船在在太平洋圈定10萬平方公裏的錳結核遠景礦區,為研究、開發和利用海底寶藏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罐頭金屬之源——錫礦

處於茹毛飲血時代的先民,把獵捕來的野獸飛禽,偶爾放在有錫礦石的石頭上燃起篝火烘烤。這時他們發現:錫石被木炭火燒燙,流出像銀水似的錫液來。原因是錫的熔點隻有232℃,經高溫還原很容易從錫礦中得到金屬錫。這正是人類很早發現錫礦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