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為什麼中國沒有機器”(1 / 1)

在青山環抱的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的站台上,一位偉大的銅像高高地屹立著。

他,背靠青山,麵向鐵路,目光炯炯,正視前方,嘴上留著八字胡,雙手插在褲袋裏,神情嚴肅沉靜,剛毅自若。

這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銅像。

銅像腳下這條穿行在崇山峻嶺中的鐵路,是我國用自己的力量修建的第一條鐵路,詹天佑就是修建這條鐵路的總工程師。

從銅像麵前經過,你會想到中國的鐵路史,你會想到在舊中國創業的艱辛,你會產生出一種民族的自豪感。

詹天佑1861年4月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一個茶商的家庭。南海縣不僅富饒美麗,而且富有革命傳統,有關鴉片戰爭的故事在這兒廣泛地流傳著。

詹天佑的爸爸詹興洪,茶葉買賣做得不怎麼樣,但故事卻講得很好。他經常給詹天佑講林則徐焚毀鴉片、擊退英國侵略軍的故事。一次,當他講到清朝皇帝把林則徐革職、英國侵略軍趁機侵入廣州的時候,詹天佑氣得握緊小拳頭,拉出打架的樣子,問道:“為什麼中國兵老是吃敗仗?”

兒子的發問,把父親難住了。詹興洪並不明白,那是因為清王朝的政治腐敗造成的,但他還是看出了最表麵的原因,他對兒子說:“聽別人說,外國人打仗用洋槍洋炮,中國沒有。”

“為什麼中國沒有洋槍洋炮呢?”詹天佑又問。

“孩子,洋槍洋炮是機器造的,中國沒有機器,造不出來。”

“為什麼中國沒有機器呢?”詹天佑繼續追問。

“洋人能,中國沒有能人。”父親有點不耐煩了。

“噢!”

詹天佑不說話了。但他心裏不服氣:洋人不是打不過林則徐嗎?反過來說,林則徐不是比洋人還能嗎?

從此,他睡在夢裏都想勝過洋人。

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把詹天佑送到一所私塾去讀書,但詹天佑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有一次,他對母親說:“讀這些文章有什麼用處?真叫人頭痛!”母親當然不同意他的說法,但也說服不了他。

一天,他父親的好友譚伯村從廣州、香港帶來一些工程、機械方麵的畫報,這一下子給他開了眼界。他如饑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不明白的地方就問,能描下來的地方就描下來。過後,他還有聲有色地講給小夥伴們聽,並照著畫報上的樣子,用泥巴做機器、捏火車頭。

他對機器的興趣越來越濃。他的衣服口袋和書包裏,整天鼓鼓囊囊的裝著齒輪、發條和螺絲釘,一有空,就拿出來撥弄著玩兒。有一次,他家牆上的自鳴鍾“嘀噠、嘀噠”的響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想把它扳開來看個究竟。摘下自鳴鍾來,把後蓋打開,看到那麼多的齒輪在轉動,他驚奇極了。他開始把這些輪子一個一個拆下來,再細心地按順序排好,以免安裝時忘記了。一架自鳴鍾的零部件,竟擺滿了一地。他驚訝地發現:一架“嘀噠、嘀噠”跑個不停的“活”家夥,原來就是這些“死”玩藝組成的;隻要組裝得合理,“死”的都會變成“活”的。

他又開始組裝了。

到他重新把自鳴鍾弄“活”之後,他幼小的心靈獲得了一種自信:“我們中國人也會造機器的,這難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