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具有人類智慧的機器(2 / 2)

具有學習能力和語言處理的能力。現代電子計算機並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它們所謂的“學習”不過是能夠更多更快地接受可接受的信息並儲存起來,但無法對上述信息進行吸收和消化,更不可能經過分析和演繹成就一種綜合邏輯能力。盡管已經有一些計算機能夠與人類進行對話,但是這些對話都是提前預設的程序反應,是計算機對語言代碼的一種自動運行模式,而不是基於計算機本身的“思維”能力。

具有知覺、社交和創造力。我們知道,科研人員要求的人工智能的知覺和人類的知覺並不相同,人工智能的知覺主要指機器感知、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人臉辨識和物體辨識,而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觸覺、聽覺、嗅覺等能力的獲得和識別。人工智能的社交能力則主要表現為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際對話能力。因為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人際互動效應,人工智能就必須具有捕捉情緒的能力。至於規劃中的人工智能的創造力(包括了人工直覺和人工想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達到這項課題研究的高度。

機械公敵

很多人都曾經想過:“如果有一天,機器人有了思考的能力,他們會變成人類的統治者嗎”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機械公敵》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回答。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講述了人類與機器人相處所發生的故事以及情感糾葛。在這部電影裏麵,機器人不僅僅是一個像人類那樣的機器,而是有了人類的智慧,這個變得比人還聰明的機器人有統治人類的野心,還和人類發生了衝突。盡管在這個故事的結局裏麵人類戰勝了機器人,不過假如這個智能真的成立,那些擁有了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是否真的可以心甘情願的“為人民服務”呢?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法則

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經在《我,機器人》當中提出了“機器人學的三大法則”:第一法則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法則是在除非必要違反第一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指令;第三法則是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和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保全人類的科研成果。我們從阿西莫夫的三大原則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他對人類科技發展的憂慮。

現代弗蘭肯斯坦的困惑

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作品中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一位科學家,通過各種實驗製造了一個“怪物”,這個怪物奇醜無比,但秉性溫和善良,這個“怪物”受到人們的歧視和嫌惡後性情大變,殘忍地殺害了製造者的弟弟。小說的最後弗蘭肯斯坦和怪物同歸於盡,算是給了讀者一個交代。但是我們仔細品讀這個故事就會發現,這個故事展示了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者的困惑。這些研究者出於對科學的熱愛,不斷地進行各種科學探索,但是如果經過他們的努力,製造出了人工智能,那些獲得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真的就能夠忠心耿耿地為人類服務嗎?如果他們如同脫韁的野馬那樣不聽使喚,是否會對人類產生不利的影響呢?這些疑問一直到今天,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科學家們的腦海中盤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