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同在抗戰屋簷下(3)(2 / 3)

張自忠接到增援臨沂守軍的命令後,率部星夜兼程,日行十百八十裏,兵分三路對圍城之敵發起攻擊。日軍憑借火力和工事頑強抵抗,致使張部衝殺竟日,傷亡重大,終於救出龐部。李宗仁事後感歎:當時龐氏所部已成甕中之鱉,必致全軍覆沒。龐炳勳是員老將,拉著張自忠的手,老淚縱橫,從此二人竟成莫逆之交。可惜兩年之後,在抗擊日軍的隨棗之戰中,張自忠又以義無反顧的勇氣,親率少量兵力與敵搏鬥,身中七彈。兩名日本兵舉刀刺上來,他順勢抓住刺來的槍,挺立起來,又被另一日兵猛刺一刀而倒下……其壯烈令日本人震驚,遺骸被日軍盛殮安葬。張自忠捐軀時年僅50歲。蔣介石親率軍政官員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迎櫬祭悼。周恩來在追念文章中說: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真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通訊恢複後,蔣介石命令李宗仁、白崇禧火速電告湯恩伯軍團,包括於學忠、關麟征旅,增援右翼運河北岸,並令李品仙軍和張雲逸師配合共同加強護衛台兒莊陣地。在這樣的部署下,迫使日軍龜縮城內。幾天後日軍退出台兒莊。蔣又接連急電前方,表示嘉勉。指揮官們將電話抄件互相傳閱。盧漢得到最高統帥稱兄道弟,心裏樂滋滋的,因為他們在守禹王山時也付出沉重的代價。戰後,周恩來派出政治部的委員鬱達夫等,組成慰勞團,到台兒莊慰問。全國的慰勞函電雪片一樣飛來,捐贈的鞋、襪、毛巾等日用品堆積如山。

謠言說“周恩來將成為張國燾第二”

回到武漢的蔣介石又關心起張國燾來。張國燾叛變後,被安排了個“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主任”的頭銜,屬軍統局管轄。戴笠妄圖利用張過去在中共方麵的地位和關係,大搞對中共組織內部的打入拉出陰謀活動,對張真可謂寄予厚望。戴笠還不時譏諷中統局隻知道寫批判中共的文章,於事無補。有一次中統的徐恩曾請客,戴笠在宴會上眉飛色舞,誇誇其談,對徐吹噓說中共第三號人物張國燾歸順我們了,這對共產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將來我們對付共產黨是順利多了。徐恩曾聽了表麵上很羨慕,附和稱道,心裏卻妒忌得要死。張國燾與戴笠走進走出,也引以為豪。

時常與國民黨要人大談紅區的經營之道。當有人問他出走延安的原因時,他稱:

“我不喜歡徒擁虛名,而無實權。中共中央,毛、周二人說了算,我何必在那裏屍位素餐呢?”問其對抗戰前途的認識,他答:“日本目前雖然自炫兵威,但終將失敗,因為它人口少,資源貧乏,戰線太長,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他也不得不承認,“在這點上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有戰略思想的”。戴笠開始對張國燾是優禮有加,每次外出都給他派專車,但後來發現張的辦法並不怎麼“神”,也做不出什麼“貢獻”,便慢慢冷淡下來。以後張外出隻好招呼人力車了。

很快有人把戴笠對待張國燾的前後態度變化密報蔣介石。蔣介石把戴笠叫來詢問:“張國燾交給你已經有些時日了,工作怎樣?”

戴笠搖頭歎息:“隻在漢中設立了特別偵察站,在榆林設立了陝北站,在延安附近洛川設立了延安站,搜集的情報寥寥無幾。我看他亦不過一個牛皮筒子。”

“你太小看了他!”蔣介石不愉快地瞥了戴笠一眼,把一本叫《黨的建設》的小冊子丟給他,“你看看,這是中統的同誌搞的,你應該從張國燾身上挖到比這更多的東西。”

戴笠接過小冊子一看,上麵圈滿了蔣介石的眉批,如“此節重要足資參考”、“所見甚是”、“吾人亦可采用”等等。戴笠翻開書皮又看,經蔣介石一說,才知這本是延安抗大的教材,約八萬多字。作者張浩,即林育英,八路軍一二九師的政委。當中統的人得到這本書時,把它送到蔣介石那裏。蔣介石一看,觸目驚心,拍案叫絕,不知看過多少遍,遇到會心之處,就用紅鉛筆加注眉批。全書本意是闡述新形勢下中共的戰略和策略轉變。蔣介石卻認為這確是一本好教材,國民黨人也應奉為圭臬,身體而力行之。蔣介石已吩咐陳布雷,將此書加上他的眉批翻印千冊,分送各高級骨幹閱讀;叫陳立夫參照此書和他的眉批,起草一份有關國民黨組織和訓練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