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長達116頁,55萬字,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全麵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現狀:第一階段已經結束,現在是膠著狀態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敵人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華北敵後戰場,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在其占領地區進行建設和開拓富源,將重點放在政治進攻和施加經濟壓力上,迫使中國投降。目前中共遇到一係列困難,主要是國民黨的反共、投降活動和腐化現象,加上日本侵略者的誘降、英法的妥協活動,致使投降與分裂可能成為這一過程中的主要危險。
《備忘錄》係統地介紹了抗戰爆發以來兩年半中日戰爭的情況:日本派往中國一百多萬兵力,傷亡已達51萬,日本政治上“以華製華”,軍事上“以戰養戰”。
中國為堅持持久戰而鬥爭,中國農民的民族意識受到空前未有的鍛煉,農民在殖民地革命運動中具有偉大作用。
《備忘錄》還列舉了蔣介石抗戰以來的三次動搖。
《備忘錄》第二部分介紹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三部分報告了中共及八路軍、新四軍的工作。
翻譯工作一直持續到周恩來出院。師哲將譯稿交給季米特洛夫的政治秘書,由他壓縮成20頁打印紙,再由季米特洛夫將打印稿送交斯大林及國際執委看。後來,周恩來對它又作了修改,以《中國抗戰的嚴重時期和目前任務》為題,發表在1940年4月出版的《共產國際》雜誌上。
1940年1月間,共產國際執委會全體會議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報告。出席會議的有季米特洛夫、哥德瓦爾特、庫西寧、曼努意爾斯基、拉科西、皮克、馬爾蒂、伊巴露麗等。日共代表野阪參三和中共代表任弼時也列席了會議。會場上掛著中國地圖和各種表格。周恩來整整講了兩天,每天都在四五個小時以上,加上翻譯的時間共約八九小時,比他的一百頁報告還詳盡。周恩來充分發揮他的演講口才和博聞強記,將中國統一戰線的來龍去脈和其中一些關鍵問題講得一清二楚。
不過這可苦了一直擔任口譯的師哲。
每次散會後,季米特洛夫就走到師哲跟前,動動他的肩膀,詼諧地問一句:
“喂,你是活著還是死的?你的頭不昏嗎?”看著師哲從疲憊中抬起臉,又說,“好好休息一會兒,再喝一杯咖啡!”
本來,國際執委們對中國的抗戰是否能堅持下去,是否能取勝,心中還是七上八下。經周恩來一講,仿佛已經看見其中取勝的奧秘,不禁興奮地交頭接耳起來。
不過,他們對周恩來講的閻錫山、胡宗南、鹿鍾麟等,晉察冀、晉冀魯豫等人名、地名實在搞不清楚,也記不住。散會時有個同誌搖頭苦笑:“恩來同誌你辛苦了,你講的我們全知道了,但又全不明白……”
一位西班牙同誌告訴他一個“訣竅”:“你聽周的報告,隻要記住一點就行了:
各國的事情隻有各國人民自己才能解決!”
一位寫過《兩虎相爭——中日戰爭史》的外國記者兼作家,在回述這段史實時,曾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毛(澤東)是個英明但又會犯錯誤的航海家,那麼周(恩來)就是個有耐心的水手長,他保證輪機正常運轉,水手們各司其位,船上的飲食不斷得到補充……凡是同周恩來見過麵的人,分手之後一定會感到……
信心增強了。”
當時走出共產國際執委會會場時,不少人正是這種心情。
周恩來還向季米特洛夫談了王明所犯的錯誤。許多情節令季氏大為驚訝。
周恩來還參加了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對李德的審查。結論是:李德有錯誤,免予處分。
2月底,蘇聯派專機送周恩來回國,一直送到蘭州。這是中國共產黨最後一次向共產國際派遣的代表。在這次周恩來和任弼時回國後,中共中央就不再有代表駐在共產國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