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魂驚華清池(5)(2 / 3)

王以哲說:“和也好,打也好,要快決定。和平撤退條件已談好,不要再這樣猶豫不決了……僵持是有危險的。”

於學忠接著說:“我看根據鼎芳的意見,和就和了吧!要打,我的隊伍在蘭州也來不及。”

楊虎城又要王以哲做最後決定,王說:“我同意孝侯兄的意見,和就和吧。”

楊虎城又問何柱國,何也說:“我同意孝侯和鼎芳的意見。”楊虎城說:“我們十七路軍是主張堅持不撤退而要求副司令回來的,因為張副司令不在西安,我是無辦法的,你們東北軍也不好辦。現在你們說僵持有危險,怕打起來。十七路軍力量小,都聽東北軍的,你們堅持,我們跟著,你們既然願意撤退,我們也跟著走。”

楊虎城又問周恩來的意見。

周恩來說:“我們原來是堅決主張和平解決的,以後你們兩方有許多人堅決主戰,我們為了團結,隻要你們兩方一致主戰,我們也可以保留我們原來的主張。現在你們兩方一致主和,我們當然是讚同的。”他有些擔心地最後說了幾句:“不過,請你們注意內部的團結,設法說服你們的部下,否則恐怕還會出問題。”

門外的少壯派一聽這個結果,一個個青筋突露,看得出裏邊的血在流動。他們隻聽任發熱的頭腦支配了。

一天,東北軍的少壯派鼓噪起來,五十幾個少壯軍官持著武器,在一個會場中向周恩來威逼過來,質問道:“我們的少帥哪裏去了?”

周恩來心裏也似滾水沸著怒意。他並不欣賞這種挑鬥性的、嘲弄的眼光,盡管人群裏也不乏閃著盈盈淚光的同情者。他的許多委屈到了嘴邊話就軟多了:“張少帥隨蔣赴京,實出意外,我不讚成,但來不及阻止。”

“少帥是不是你們出賣的?”有人狂叫。

周恩來一下火了:“我們共產黨和蔣介石有十年的血債,仇恨難道不比你們深?”周恩來呼喘著,坐下,靜一靜:“不是因為國家民族的危機,我們怎會主張釋放蔣介石?希望大家理智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內訌,張少帥的性命難保,如果我們團結鎮靜,蔣對我們的力量是有所畏懼的,不敢難為你們的少帥,三角聯盟也將存在,發揮作用。”

周恩來的話起了作用,一些軍人想告退。但另有幾個不依不饒,非要周恩來對救少帥說出具體方案。

這期間,周恩來已給蔣介石寫了兩次信,敦促他實現諾言,可是蔣一字不回。

周恩來目光森嚴:“我們共產黨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我來這裏,黨中央沒給我這樣大的代表權,如果你們一定要我表態,那我隻有回去向中央請示後再來答複你們。”

發難者疑惑地看著周恩來,找不出更多的辯詞,憋悶地怏怏走了。

狂躁卻並未因此而中止,反而變本加厲地發展下去。2月2日上午,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鋌而走險,殺害了力主和平解決“救張”的東北軍將領王以哲,東北軍內部矛盾頓時呈對抗性,在前線的師長劉多荃派兵向西安進發。西安謠傳共產黨是“二二事件”的指使者,甚至有人揚言要對共產黨實行兵諫。

周恩來趕到王以哲家時,王已倒在血泊中,家裏亂作一團。周恩來率李克農、劉鼎等人料理後事,設靈堂,祭奠死者,安慰親屬。隨後,又趕到新城大樓和楊虎城商議善後。

西安形勢的急劇變化,使得孫銘九也發毛了。以前他都聽應德田的,此時應德田也手足無措。苗劍秋跑來告訴孫銘九:“周先生對這件事很生氣。”

孫銘九一聽更著急:“這怎麼辦?隻有請周先生想轍了!”

“周先生已經來了,在副司令公館。”苗劍秋說。

孫銘九和苗劍秋一頭撲向張公館,在樓上找到周恩來。周恩來圓眼怒睜,斥聲道:“你們這是辦的什麼!”

如閃電灼於頭頂,孫銘九撲通一聲跪下,叩頭請罪:“請周先生寬恕,我做錯了!請周先生為和平繼續談判……”

周恩來趕緊招呼他起來,問:“誰的主意?”

“我和應德田,還有何鏡華,開會時還有劉啟文師長……”

周恩來凝眉想著對策。

2月3日清晨,周恩來、楊虎城和南漢宸等商議,為了保持西安不再發生混亂,避免東北軍再發生火並,自相殘殺,把和平談判繼續下去,決定告知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離開軍隊,離開西安去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