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郵政發展新時期(1)(2 / 3)

郵電服務網點少,郵局和信筒數量少,造成人們用郵不便,尤其是居住在城鄉結合部和郊區的人們,往往寄信、彙款要到很遠地方的郵局辦理。許多郵局可經辦的業務功能也不一樣,如電信業務、國際郵政業務和報刊訂閱、零售等業務隻能到較大的郵局辦理。

據1984年10月間發布的一項數字,隨著新改建的西長安街郵電局和新建的北太平莊郵電所相繼交付使用,當年北京市新建和改建郵電局的數量達到9個;全市的郵政機構數量(不包括遠郊區縣郵政支局、所),其中郵政支局63個,郵政所125個;各郊區區縣均設有郵政局;全市共有信筒2322個、郵票代售處2008個、委托報刊零售點296個。有報紙稱:“這一年是建國35年以來北京市郵電服務網點建設步伐邁得最大的一年。”

雲崗,位於北京西南方向,集中著國防科技單位和十多家工礦企業,人口約10萬人。長期以來,由於郵局不辦理電報收發業務,人們打電報非常困難,遇到急事時,隻能到位於數公裏之外的長辛店郵局或更遠的北京市區內的大郵局辦理,有的群眾開玩笑地說:“來回的路費夠打一次電報了!”1984年9月底,郵電部領導與北京郵局負責同誌來到雲崗進行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當場商定解決這一地區開通電報業務問題。不久,北京市郵政局和電信局向雲崗郵局調入線路,並抽調值機員和送報員,開通24小時電報業務,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以下是《北京晚報》於1986年1月30日在第一版刊登的一則報道:

北京市郵政局近期決定,在去年為用戶增加20個夜間長途電話服務點和8000餘幢住宅樓報刊郵件投遞的基礎上,今年再為首都居民辦十件實事。

這十件事是:在團結湖、香河園、垡頭、豐台北大地居民區新增4個郵電支局和13個郵電所;新增20個郵政報刊亭和70部報刊零售服務車,委托地方增設220個報刊代銷點;再解決1000幢住宅樓的報刊和郵件投遞問題;年底前做到大宗印刷品郵件敞開收寄;增辦電子信函業務;試辦郵政儲蓄業務;團結湖和平安裏兩郵電局增辦拍發電報業務,木樨園郵電局增加報送電報業務;為加快郵件轉運,增加市內幹線郵路10條,支線郵路13條;加快首都機場郵件交換站建設,爭取今年第三季度投產,以保證航空郵件的傳遞時限;今年年底前使市區報紙傳遞時限提前一小時。

據一份資料顯示,80年代後期,海澱區郵電局下屬11個支局、37個郵電所,服務對象包括區內各中央機關、43所高等院校、29個科研單位,人口近百萬,然而該局郵遞員總數隻有234人,每日處理報刊、郵件量高達52.1萬件,有的郵遞員騎自行車出班攜帶的郵件重達206.6公斤。為加快郵件傳遞速度,區郵電局采取各種方法確保郵件投遞質量,包括建立“代投點”、“三代”(代訂、代銷、代投)服務站等,站上的服務工作由離退休職工和街道幹部擔任。

1987年6月,海澱區郵電局在區政府支持下,由社會集資,在北京新型建築材料總廠西三旗宿舍區,建造了一座總麵積70多平方米,亭台式外觀的大型信報箱群,取名為“鴻雁閣”,內設按戶編號的加鎖信報箱780個,投遞員將各戶的信報裝入信報箱內。此項措施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決長期一直存在信報丟失的問題。建造這樣的信報箱群的做法尚屬全國首創。

二、“黃帽子”郵筒

1983年8月,北京的街頭上出現了一種被人們稱為“黃帽子”的特殊郵筒。有別於通常遍布在大街小巷的普通郵筒,這種特殊郵筒的頂端被漆成明黃色,故而得名。“黃帽子”的作用是加快信函的投遞速度,每日郵局派出專人專車定時收取郵件。由於通過“黃帽子”

寄出的郵件減少了一般郵件所須經過的處理程序,同時開取的時間從上午7時30分到晚上22時30分,使許多信函得以及時趕發火車、飛機、汽車的有效班次。因此“黃帽子”又稱“快班信筒”或“快班郵筒”。

早在40年代末,北平市區內各主要街道附近就出現過一種“趕班信筒”,如每日上午8時30分以前投入寄往上海的航空信函,當日即可到達;又如,每日下午15時以前投入寄往本市的信函,當日也可送達;再如,晚上23時前投入寄往外地的信函,可以分別趕上第二天最早班次的火車或航班。有資料顯示,為了趕時間,負責開取信筒的開筒員一律使用三輪機器腳踏車。按照郵政當局規定,凡貼足郵票的信函均可投入“趕班信筒”,郵資標準和處理程序與“掛號快件”

相當,隻是不開具收據。

新中國成立後,信函的種類大致分為標準信函與掛號信函;傳遞方式分為普通信函與航空信函。顧名思義,普通信函使用火車、汽車、輪船或其他交通工具運輸、傳遞;航空信函由飛機傳遞。人們寄信時,通常時效性不很要緊的內容大都采用普通信函方式,如有緊急的內容,除發電報或打長途電話外,一般會使用航空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