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報係統環境因素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因提出了關於人類行為的著名公式:
表明人的行為是人及其所處環境的函數。也就是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綜合效應。環境對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情報係統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情報傳播媒介,情報服務機構場所的照明、噪音、振動、粉塵、顏色等等。情報主體既有選擇有利環境的能力,又有改變環境的動力。根據用戶心理、行為特征,消除不利的環境因素,提高情報工作效益,是情報人-機係統工程感興趣的課題。
五、近期研究方向
從近幾年研究結果看,分析用戶情報心理、行為特征比較多,而將整個情報工作視為係統,送用人-機-環境係統理論來研究該係統中的各個因素以及相互關係,尚未引起注意。情報人-機係統工程作為一個新領域,目前亟待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情報人-機係統效果評價方法
傳統的情報效果評價方法主題相關性,過分強調檢索專業術語,忽略了用戶心理。而事實上,用戶查詢的興趣並不是主題,而是作者在論文中闡述的觀點是否與他有關。據此,情報學家於1992年提出用來評價情報效果。他們認為,情報效果具有相關性,並且能從數量上測出。但他們沒有提供該觀點的理論依據。缺少將心理相關性與專業術語修正的、能定性和定量評價情報係統效果的方法。
2.情報人-機-環境係統工程理論研究
情報人-機-環境係統工程是將一般的人-機-環境係統工程理論應用於情報工作係統,研究對象是情報係統的構成要素,即人(情報主體)、機(情報客體)、環境,及這些要素間的相互關係,構造最優的情報工作係統,提高情報服務質量。
3.情報人機相互作用基本模式研究
應用工程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對情報係統中的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工作能力限度進行研究,為情報人-機係統的設計提供有關的數據資料,建立可行的、通用情報人機相互作用模式。
核電站安全性的人的因素研究——安全文化在核能界的應用
(中南工學院)
一、核安全文化產生的背景
核電站的安全特征是高危險性、低風險率,公眾診對其安全性期望值高。以往對核電站的安全性主要是通過法規和硬件設施來實現的,如政府對核電站立項實行嚴格的審批製度,安全裝置采用多重縱深防禦係統。但同所有工業企業一樣,無論多麼先進的係統,由於種種原因引起某些設備失效而產生事故是可能的。在研究中發現,核電站事故中絕大部分(世界性約為80%,各國情況不盡相同)不是因設備故障,而是人員直接或間接的失誤導致的。
世界核電史上兩次最大事故(1979年美國三裏島核電站事故和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均如此。這兩次事故對世界震動很大,也促使人們思考:核安全究竟應立足於何處?究竟應怎樣去實行、落實“安全第一”的方針?在哪些層次上?通過何種途徑?在此背景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核安全谘詢組A於1986年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後審評會議總結報告》中首次引出“安全文化”一詞。核安全文化一出現就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與興趣。因為長期以來,對核電站的安全措施耗費了巨大的資金和精力,也使用了許多新方法,應該說電站係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事故卻仍時有發生,尤其是還產生了三裏島和切爾諾貝利事故。
廣義的人的因素問題成了長期困擾核電站安全的一大難題。而安全文化的提出,似乎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條途徑。1988年進一步在《核電安全的基本原則》中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為一種基本管理原則,表述為:實現安全的目標必須滲透到為核電站發電所進行的一切活動中去。上述兩份報告發表後,安全文化一詞在與核安全有關的文件中越來越多地被使用,但是該術語的含義有待於進一步明確,對於如何評價安全文化也缺乏指導,這引起了國際上包括非核工業界的熱烈討論。為總結這些討論及回答這些討論所提出的問題,1991年出版了《安全文化》一書,深入論述了安全文化這一概念:其定義和特征;對不同層次的要求;如何衡量所達到的安全文化的程度等。至此,可以說核安全文化正式誕生。
二、核安全文化的發展與應用安全文化的產生對核安全的改善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以至於有不少專家認為:核能界目前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安全文化推動下進行的,建立安全文化成為任何國家利用核電的先決條件。以下簡介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一些國家應用發展安全文化的情況。
1.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工作
在核安全文化的產生以及普及、推行過程中,始終起著領導、組織和督促作用。
1991年9月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核能安全大會研討未來的戰略。會上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其一便是安全文化。專家們一致認為,幾乎所有的核事故都直接或間接地起源於人的因素錯誤,要達到核設施的安全,光靠法規的限製和設施的完備及可靠性是不夠的,要有某種行動來影響人們和單位對安全問題的態度,即“安全文化”。該結論後來寫進了國際核安全公約。
1992年初,設置了新的服務項目單位安全文化評價團的原則對單位的安全文化效用進行檢查。該項目服務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單獨的評審團;二是把服務與運行安全評價研究團或重大安全事件評審麵服務結合進行;三是舉辦谘詢服務或研討班。在實際運用中,以後兩種方式為主。根據實踐經驗,專家們建議,對安全文化的檢查應該滲透在核電廠的一切活動之中,而不要考慮為一個分隔開的題目。提問清單並非要得出“是/否”的答案,而是通過提問來啟發思想,考察是否有貫徹始終的安全思想。
2.美國的情況
1979年三裏島核電站事故後激發了美國人對安全文化思想的探索。美國核管會花了幾年的時間對所有核電站檢查評價,發現安全性能差的核電廠具有六個方麵普遍性的問題“:管理效率低;糟糕的工程和技術支持;初始設計和建造有缺陷;設備維修存在問題;大量的運行事件;不連貫的安全方法。這些問題按現在的觀點可直接或間接地歸納為安全文化不好。美國核管會公開了有問題核電廠名單,促使它們改善安全性能,導致了安全文化的巨大進步。
從安全文化的角度來改善安全性能的成功事例之一,可舉佛羅裏達動力和照明公司的土耳其角核電站。該電站於1986年被美國核管會列入有問題核電廠名單,其主要原因是,該廠沒有良好的安全文化,主流態度是最低限度地遵守安全要求,缺乏主人翁精神,無追求優秀的信念。為此,電力公司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改進該廠的安全文化:改組公司機構將核工程從化石燃料部獨立出來增強現場領導人的能力;改進操作人員培和獎勵製度;改進運行規程;技術標準化;采用概率風險評價方法;增加安全係統投資;發動全體員工找問題,提建議,參與改革。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該廠的安全文化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人們變得有責任心了,工作態度大為改觀,結果使得該廠的運行性能和安全性能逐漸改善後一直維持在高水平上。1990年美國核管會把土耳其角核電站從有問題的名單上除去了。
美國還十分注重安全文化評價技術,認為,一個組織的安全文化是複雜的,非常難以研究,但去檢查組成文化的規則是可能的。並早在1989年美國能源部就研製了一套“安全規則測量係統”,該係統包括安全意識、協作、自豪和承擔責任、對安全程度自我評價、誠實、通訊、領導和管理、革新、培訓、顧客關係、過程遵守、安全影響、工廠環境等13個方麵共計88個狀態。美國能源部還用其於1991年對所屬工廠的4000多名員工進行了測量,用所得數據指導改善安全文化。
3.法國的情況
法國電力公司認為,要保持核電廠的運行安全和良好的性能,除了技術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因素是對安全和質量的責任心,健全的體製和執行機構,各級員工的質疑提問態度,這些就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具體地應在兩個方麵表現出來,一是預防人的因素錯誤,二是從個人的正確行動中受益。為維持和改進企業的長期性能,首先,要有質疑提問的態度,其次要有依照安全重要性的分級優先改進的長期政策。基於這些認識,法國電力公司自1989年起進行了大規模改革,持續時間三年多,涉及2萬餘人。這場改革使法國的核電廠在安全和維修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實現了1992年底所有核電廠平均可用率超過75%的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