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人-機環境係統工程基礎研究
(中南工學院情報部)
世上萬物都成係統。係統的目標決定係統的性能要求,係統的性能要求決定著係統所應包括的組成內容。情報工的最終目標是最大程度地滿足情報用戶的情報需求。需求是情報目的根據,目的是情報行為的起點。行為是情報主體在一定的環境中利用情報傳播渠道、手段和設施傳播情報的過程。行為效果受到情報主體(用戶)情報客體(情報源、傳播者、傳播手段與設施等)情報環境的影響。可見,情報工作係統也存在人、機、環境問題,而人-機-環境係統工程是研究在一定環境中,人的工作效能和人-機關係,人、機、環境之間的合理匹配,使得整個係統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運用人-機-環境係統理論,分析研究情報工作係統,有利於發展情報學,改善情報服務工作的整體目標,加強情報工作科學管理,提高情報工作質量。
一、情報人-機-環境係統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
隨著人-機-環境係統工程的研究與發展,傳統的情報研究思維模式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再不局限於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規律、檢索技術,還應將人-機-環境係統工程理論滲入情報工作之中,研究情報工作係統中人、機、環境三要素及這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其主要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麵:
1.情報心理學研究
研究情報用戶和情報人員心理品質、心理特征、心理障礙、用戶情報需求心理。
2.用戶情報行為機製研究
運用情報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進一步發展完善現有用戶情報行為以及與其匹配的情報服務模式;分析情報需求行為、選擇行為;用戶情報行為後效分析等。
3.情報人-機相互作用研究
包括情報載體材料及其包裝、傳播手段與設備、通訊設施、信息高速公路、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等在情報工作中的應用;機功能對情報工作的影響;人-機麵的設計與技術評價。
4.情報人-環境關係研究
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文獻資源布局、情報機構服務框架等各類環境因素對情報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5.情報人-機-環境係統總體研究
情報人-機-環境係統模型的建立;總體性能分析與評價;理論研究與發展。
二、情報工作係統人的研究
1.用戶情報心理分析
情報用戶作為情報人-機係統中的人,其情報心琿是複雜的。不同的情報用戶,不同的動機,有不同的情報需求。情報需求是情報行為開始階段個人的一係列設想引起探詢的可識狀態。有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的求知心理,最短時間內解決實際問題的求實心理,掌握最新動態的求新心理,探索性研究的探索心理,創造、發明取得成果的創造心理。這些可識狀態是緊密相連,不斷發展的。需求心理層次先後順序並非固定不變。內部、外部刺激是改變用戶需求心理狀態的原因。用戶對情報工作的情感心理,一方麵來自用戶、情報人員的心理品質,另一方麵來源於用戶以往利用情報係統的經驗,若用戶第一次情報行為獲得滿意結果,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這位用戶將重視情報的重要性,繼續使用該情報係統。另外,用戶為了完善自身的生存模式,感覺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了“落差”,為了縮小這種“落差”,從而引發起情報需求。外部刺激主要有刺激物和提示物。
用戶把需求轉化成情報行為具有選擇心理和習慣心理。選擇心理表現在情報活動中,用戶有一種以最小努力去獲取最大收益的省力心理,因此用戶情報行為總是舍遠求近,避繁就簡,美國索普曾得出一個著名論斷:一個情報源越易接近,被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用戶使用某情報係統之前,通常主要考慮其費用,具有費用效益比小心理。一般選擇利用那些費用低廉的情報係統,而忽視該係統檢索質量。用戶習慣心理指用戶的心理定勢。據統計,中國隻有7的用戶借助情報人員進行檢索滿足其情報需求,使用檢索工具查找有關文獻,其餘部分按自己的習慣性情報行為(定期瀏覽、利用引用參考文獻)獲取情報。在機檢與手檢係統共存時,許多用戶仍優先采用手檢係統,而放棄比手檢係統效率高得多、全麵得多的機檢係統。這是由於手檢係統更符合用戶的習慣。又如,中國的情報用戶願意使用分類索引進行文獻檢索,因為他們已熟悉和習慣於分類目標,而對主題索引感到棘手。
2.用戶情報行為模型研究
目前對“用戶情報行為”說法不一,行為模型有數種,但都大同小異,普遍認為用戶情報行為模型。
該模型將用戶需求作為行為的起點,用戶識別自己的需求後導致動機,尋找達到目標的各種行為“實現模式”,最後'對情報內容進行吸收、消化、創造,達到情報行為目標,同時產生新的情報需求,進入下一個循環過程。這種簡單的循環情報行為模型,將情報行為特征描述為一種靜態性質。事實上,就其行為的起點“情報需求”而言,情報需求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查詢者不斷變化發展的當前可識狀態一定時間的可識狀態。整個情報行為過程具有動態性,不是一個簡單的複製、複原過程。今天的情報行為將影響以後情報行為的結構和內容。借鑒人-機係統理論,人的行為是對外界刺激采取的某種反應活動,情報行為是情報用戶受到刺激後,將情報從情報源向情報主體傳遞以及從情報主體反饋到情報源的過程,在這個人、機相互作用過程中,其所包含的各種要素、關係與環境是隨時間而變動的,用戶情報行為是動態性循環過程,呈螺旋形模式。相形之下,多諾休與蒂普頓的信息尋求流動模式考慮了情報行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和關係,但它卻未考慮用戶與他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那麼怎樣反映用戶情報行為的“靜態性”與“動態性”,主體作用與客體作用、環境作用的協同,建立一種較理想的用戶情報行為模型,是情報人-機-環境係統將研究的課題。
三、情報係統機器設計
1.情報人員心理品質分析
從情報用戶的角度,情報人員可視為情報工作人-機-環境係統中“機”的特殊組成部分,他的心理品質(性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情報用戶的心理,從而影響係統的情報效果。情報心理學開拓者沈家模曾提出了情輝用戶與情報人員互為影響心理簡圖,說明了情報人員心理品質的重要性。
情報人員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包括:
情感品質:熱愛情報工作,有濃厚的興趣,工作熱情負責。
意誌品質:克服困難,消除不利心理定勢,能為實現預定的情報目的自覺地調節心理態度,具有自覺性、堅韌性、果斷性、獨立性、自製性。情報人員應在工作中不斷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它是完成情報活動的必要條件。
智力品質:情報人員從事的情報活動更多的是體腦協作的動作。情報的搜集、加工、檢索等能力都屬於智力技能。情報人員的智力品質內涵是情報人員的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思維能力,表現在情報人員善於隨機應變,抓住問題關鍵的邏輯性思維,善於獨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獨到見解的獨立性思維;結合已有的情報知識經驗,集中思維,提出新設想,伴隨創造活動而產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過程,是智力品質高度發展的表現。
2.情報載體分析
文獻資料是情報人-機係統中的一種工具,它的設計不能僅靠人對機器的適應,應主要把它設計成符合人的情報接受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人的情報感覺能力、理解能力、視覺能力。為什麼較多的研究人員不懂索引?用戶選擇書刊目錄資料時究竟采用什麼樣標準?什麼樣的語言符號、文獻資料(字體、外型、載體材料等)最符合人的特點,這些是設計情報人-機係統必須考慮的問題。
3.人-計算機界麵設計
計算機為情報人-機係統中實實在在的機器,已在情報領域中越來越顯示出極其重要的作用。影響人-計算機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是人-機界麵設計問題,包括物理界麵(鍵盤和顯示器)和認知界麵(操作係統、軟件、文檔等)尤其是正在構築與發展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多媒體技術,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另外,日本對最終用戶的聯機檢索過程的近期調查表明,深入了解用戶心理行為特征,是人-計算機係統功能設計的指導思想,將形成新一代情報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