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3)(2 / 3)

12月23日,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經過單獨會談,無可奈何的戈爾巴喬夫交出軍權和“核按鈕”。

1991年12月25日19時,戈爾巴喬夫通過蘇聯中央電視台和美國電視新聞網(CNN)發表講話,正式宣布辭職。19時32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69周年之際,在克裏姆林宮頂上飄揚的蘇聯鐮刀和錘子國旗在陰沉的暮色中徐徐降下。19時45分,一麵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國旗升上了克裏姆林宮頂。至此,由列寧親手締造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為曆史,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走過了它的最後時刻,冷戰也最終畫上了句號。

俄羅斯獨立後,開始了它新的曆程。

獨立後的俄羅斯,首先實行經濟改革,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1956年出生的年輕代總理蓋達爾脫離俄國國情,以“休克療法”治理經濟,全麵放開物價,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發放私有化證券,這引起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社會普遍不滿。

1992年12月,俄國政壇出現嚴重危機,由切爾諾梅爾金取代蓋達爾擔任總理。他采取一係列措施,緩解了俄羅斯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力開始提高。

由於葉利欽支持蓋達爾的“休克療法”,引起的經濟嚴重滑坡使他失去了許多人的支持,到1993年還發生了“莫斯科十月流血事件”。

但是由於葉利欽很快轉向支持切爾諾梅爾金的經濟改革,所以在此事件中他得到切爾諾梅爾金政府的支持,使他在下屆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對經濟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俄羅斯經濟到1997年開始實現正增長。

這年的3月,葉利欽對政府進行改組,冷落了切爾諾梅爾金,在大量裁員的同時,起用了更加年輕而富有活力的成員進入政府,政府的關鍵性權力落到了以丘拜斯為首的改革派即自由派手裏,使切爾諾梅爾金的影響大大下降。

但丘拜斯好景不長,在職僅半年就因“稿費事件”聲名狼藉地淡出了權力中心。

1998年3月23日,葉利欽宣布解除切爾諾梅爾金總理職務,任命謝·基裏延科為代總理。但是麵臨著俄羅斯社會的動蕩不安和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36歲的年輕代總理無法應對,僅度過了危機四伏的四個月就被葉利欽解職。

1998年8月下旬,葉利欽兩次提名切爾諾梅爾金再任總理之職,但均被杜馬否決而未果。9月10日,葉利欽又提名前外長普裏馬科夫為總理人選,這次被杜馬順利通過。

這一時期的俄羅斯政府總理一職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1999年8月,俄羅斯前安全部長普京又走馬上任,接過斯捷帕申的總理職務。這一次葉利欽總算沒看走眼,事實證明,沉著幹練很有城府的普京執政這兩年多來,尤其是他當選為總統後,俄羅斯被他治理得漸漸地穩住了陣腳,經濟回升,政局穩定,特別是在處理車臣問題上的鐵腕手段表現不俗,得到了國內越來越多的支持。此後,俄羅斯國內平穩,外交政策也出現新的調整。

冷戰結束後,世界形成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成為勢力最強的一極,俄羅斯不甘心喪失大國地位,對美國單獨主宰世界更是不能容忍,於是便在許多領域與美國相抗衡。但是現今的俄羅斯畢竟風光不再,抗衡起來顯得力不從心。有著敏銳的思維和強硬調控能力的普京可不是那種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的人。他以“9·11”事件為契機,主動和美國重新調整關係,通過頻繁接觸協商,充分了解彼此考慮,不斷將分歧轉化為互退一步的妥協一致,兩國的敵意日減,建設性合作漸增。普京在俄議會說,俄羅斯同美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正在增加,兩國關係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他強調,俄美一致認為,兩國相互接近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的需要。

現在,俄美兩國比較成熟的關係正在形成。

中國

從1949年10月至1978年底,中國“以階級鬥爭為綱”,搞了近30年的“窩裏鬥”,原子彈、氫彈雖然上了天,但經濟起色不大。之後中國轉軌,以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為分水嶺,改革開放啟動、加速,從1994年到1997年、1998年到2001年,中國國民經濟分別保持在8%以上和7%以上的增長速度,在全球經濟不甚景氣的情況下可謂一枝獨秀。目前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