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清晨,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向柏林殘存的守軍下達了投降令:“4月30日元首已經自殺,他拋棄了我們這些曾宣誓效忠於他的人。根據元首的命令,我們德國軍隊還應該為保衛柏林繼續作戰,但是我們的彈藥已消耗殆盡,從總的形勢看,我們繼續抵抗已經毫無意義。我命令:立即停止抵抗。”
5月2日,柏林全城被蘇軍占領。
隨著柏林戰役的結束,法西斯德意誌第三帝國也徹底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以德國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終。
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從莫斯科到諾曼底,幾乎所有陸地都被夷為廢墟,死亡人數無法精確計算。但是,痛苦的歐洲戰爭畢竟結束了!
當蘇軍關閉德軍電報辦公室時,收到的最後一道電文是從東京發來的“祝你好運”。在歐洲發生這一切的同時,日本仍在以絕望的勇氣進行著以寡敵眾的戰鬥。
日本投降
中國人民的長期抗戰,使日本從一開始便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的局麵,這對日本法西斯是致命的打擊。而太平洋戰爭則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延長。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打死日軍8萬人,美英軍隊斃傷日軍89萬人,中國軍民打死打傷日軍總數達到133萬人以上。在這個意義上,是中國抗戰把日本侵略者拖上了崩潰的道路,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摧毀了日本海空軍,對逼迫日本投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在戰略上陷於在太平洋和中國兩麵作戰的局麵,不僅在兵力上更加不足,在政治上也更加被動。1942年10月10日,英美兩國正式通知中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和其他一切特權,廢除百年來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勝利。日本迫於形勢,1943年1月11日,玩弄了締結日汪歸還租界和廢除治外法權協定的騙局。之後,又於1943年8月和10月“恩賜”緬甸、菲律賓和印度“獨立”。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改變日本失敗的命運。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蓬勃開展的抗日戰爭的打擊下,日本盡快解決“中國事變”的一切嚐試,都以失敗而告終,在東南亞建立殖民統治的幻想也迅速破產,及至1943年2月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結束之後,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之間就更加首尾不能相顧了。
在中國戰場,從1941年7月7日至1943年7月7日,八路軍、新四軍牽製日軍近40個師團(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共作戰4.21萬次,斃、傷、俘日偽軍33.2萬人,分散的抗日根據地已經從華北到華中連接起來,陷日本侵略者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與此同時,朝鮮、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到處展開了抗日遊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在太平洋戰場,1943年11月,美國製定了打敗日本的戰略決定,通過中太平洋進行正麵進攻,南北兩翼進行策應。這是一個憑借美國海空軍的絕對優勢,通過中太平洋逐步逼近日本本土的戰略。在此後的一年多裏,美軍向日軍發起了兩路進攻: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指揮西南太平洋戰場,主攻幾內亞和菲律賓;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中太平洋戰區,從夏威夷總指揮部向西進攻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硫磺島和衝繩島。在總共100多個島嶼的爭奪戰中,雙方在其中的68座島嶼上進行了極為慘烈的戰鬥。
1944年6月6日,盟軍西歐開辟第二戰場這一天,美國海軍向馬裏亞納群島進發,11日後,開始襲擊塞班島同日本本土的空中聯係並使之孤立。在19日美軍開始猛攻敵軍主要陣地這一天,日本艦隊開到塞班島西麵的菲律賓海域,決定在這裏發起決戰,擊潰集中在附近的美國海軍。日軍在8小時裏連續發動4次攻擊,日美雙方在菲律賓海上空展開激烈空戰。結果,日本參戰的9艘航空母艦被擊沉3艘,重創4艘,參戰的360架飛機損失殆盡。美軍獲得菲律賓海海戰勝利之後,7月7日攻占塞班島,7月底占領了安提尼島和關島。
以塞班島為主的馬裏亞納群島是日本本土的重要屏障。美軍打破這道屏障,取得塞班島的潛艇基地和空軍基地以後,海上可以襲擊日本通行南洋的船隻,直接威脅其海上交通線,遠程轟炸機可以直飛日本列島,加強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戰局的這一發展引起日本統治集團的極大驚慌。東條英機7月18日被迫下台。這標誌著日本法西斯失敗已成定局,餘下的日子隻是徒勞的掙紮。